当前位置
公元5至6世纪波斯与中国在丝绸之路上的关系探析
  

内容摘要  公元5至6世纪是波斯—中国友好关系发展的重要阶段,这一时期,由于丝绸之路的畅通无阻,两国围绕以丝绸为主的商品展开了广泛而密切的合作与交流。同时,由于丝绸贸易的丰厚利润,波斯和东罗马在丝绸之路上展开了贸易争夺战。为了争取丝绸贸易垄断权、削弱东罗马帝国的经济实力,在国内,波斯加快完善丝绸的出口生产体系;在国际,波斯致力于与中国保持合作关系,两国的使者往来数量不断增加、合作规模不断扩大。在这场带有政治性质的贸易战中,由于人为及地理因素的影响,波斯不仅是丝绸国际贸易的促进者,也是中国与地中海世界之间贸易交流的受益者和控制者。

关键词  波斯;中国;东罗马;丝绸之路

作者简介  冀开运,西南大学伊朗研究中心教授;杨晨颖,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民族学院世界史专业在读研究生。

项目来源  本文为2018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丝绸之路城市史研究(多卷本)”的成果。

文章来源  原文刊登于《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2期。全文如下:


“无边瀚海鸟难飞,游子游翩出武威。大漠风吹初月上,驼铃声送夕阳归。”伴随着悠远的驼铃声,西汉张骞一行人凿空西域,打通了东西方交往的通道。在环地中海和环印度洋地区之间开辟海洋贸易之前,丝绸之路是东西方进行贸易的主要道路。丝绸之路以贸易为纽带,使不同国家得以隔空对话,促进了不同 文明之间的交流与碰撞。伊朗地处欧亚大陆的中间地带,是东西方往来的必经之路,国内外学者普遍认为,伊朗在古代丝绸之路的东西方国际贸易中扮演了中介者的角色,是丝绸及其他商品的中转站,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早在帕提亚帝国时期,波斯就通过丝绸之路与中国取得了联系,在接下来的几个世纪里,波斯同中国共同见证了这条道路的荣辱兴衰。自丝绸之路兴起至今,共有39个站点经过伊朗境内。中国前驻伊朗大使刘振堂认为,中伊友谊一直随着丝绸之路延续。他说:“历史上,作为地处东亚和西亚的两大文明古国,中伊之间从来没有发生过对抗和战争,这种友好关系从2000多年前的丝绸之路一直延续至今,成为两国宝贵的历史遗产。”公元5至6世纪波斯与中国在丝绸之路上的交往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既是帕提亚帝国时期中波友谊的延续,也为两国日后的往来打下了坚实基础。总之,中伊之间的友好关系经过了时间的检验和沉淀,丝绸之路与这条悠长的友谊之路相映成趣,促进了两国的文化的交流、融合和发展。

一、波斯与中国在丝绸之路上交往的背景

由于交通的闭塞,在古代中国与地中海世界的交往中,波斯扮演了至关重要的中间者角色。早在帕提亚帝国时期,波斯就打通了东西方世界交往的大门。在罗马向外开疆拓土的殖民活动中、在中国经济文化繁荣发展的过程中、在东西方交往中,帕提亚帝国扮演的角色不仅彰显了该国在丝绸之路上的桥梁连接作 用,也体现了作为军事强国,其战略地位的敏感性和决定性作用。帕提亚帝国时期波斯与中国在丝绸之路上的友好往来为日后两国的再度合作奠定了良好的政治基础,公元5至6世纪,波斯与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往来一度达到顶峰。两国频繁的、有来有往的交往可以从多方面得到佐证。

首先,在考古证明材料方面,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中国就曾出土过一些萨珊王朝时期的银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考古学家更是不断在中国境内的丝绸之路沿线附近发现大量的萨珊银币。萨珊银币的纯度高达85%到90%,每枚银币的正面都是在位国王的侧面像,每位国王都有独特的王冠,可以从此来分辨不同的国王,此外还刻有中古伊朗文的王名,银币反面的图案是有两名护卫的火坛,表现萨珊王朝的国教祆教。迄今为止,已经在中国本土发现萨珊银币1900余枚,其中,大多数银币发现于新疆。同时,在发现的银币中,有一部分是萨珊银币的中国仿制品,这说明银币对于西域人来说一直很有吸引力。据悉,西域人主要利用萨珊银币进行部分交易活动。截至7世纪中叶,萨珊银币已经在西北境内大量流通,使得萨珊银币成为中国境内出土最多的外国文物。相比于萨珊银币,在中国境内发现的东罗马金币则数量较少,目前,在中国境内发现东罗马金币及其仿制品不足百枚。这充分说明在古代社会,波斯是中国在丝绸之路上的主要贸易伙伴,而非东罗马。

其次,在史料记载方面,中伊的诸多文献资料中均有关于这段友好交往历史的记载或研究。其一,中国的《魏书》及《北史》等史籍中有波斯和丝绸之路的相关记载,如《魏书·西域传》中写道:“于阗国,在且末西北,葱岭之北二百余里。东去鄯善千五百里,南去女国二千里,去朱俱波千里,北去龟兹千四百里”。这段记载说明丝绸之路经过波斯境内。于阗是当时丝绸之路西段南道的门户,葱岭即帕米尔高原,越过帕米尔高原西行就可以到达波斯;再如,《周书·异域传》中有公元567年库思老一世派遣使者前往中国进献的记载:“东去长安一万七百五十里,天和二年,其王遣使来献”。其二,从波斯的诸多研究论文,如从玛利亚姆·卡塞姆·内贾德和侯赛因·库赫斯坦尼的《萨珊王朝贸易状况及丝绸之路在萨珊王朝繁荣贸易中的作用研究》、莫赫赛因·玛尔斯勒普尔和玛尔奇耶·伽达维的《萨珊王朝丝绸之路地位研究》等研究成果中可以看出,萨珊王朝时期,丝绸之路在中亚地区的贸易上占据了重要地位,而波斯是丝绸之路沿线上的重要国家之一。

萨珊王朝建立初期,波斯与中国还没有开始频繁地贸易交往,因为当时中国进入三国鼎立时期,河西走廊和通往西域的道路严重受阻,中原政权经陆路交通的西域路线基本不通。3世纪结束后,即使古代中国和波斯两国丝绸之路上的商业贸易和往来仍在继续,但两国之间的高层交流因为两国内部政治不稳定而日渐稀少。直到北魏太武帝派遣董琓、高明成功出使西域归来,中原才与西亚地区渐渐取得了联系。也就是说,直到公元437年以后,波斯与中国才开始在丝绸之路上交流互动。在接下来的一个多世纪里,两国在丝绸之路上开展了高频率的交往活动。直到隋朝末期,由于波斯和中国国内的战乱,两国的交往频率开始明显下降。

伊朗和中国之所以能在5至6世纪取得频繁交往,主要有以下三个条件作为基础:首先,在政治方面,中伊在丝绸之路上开始频繁往来的时期,都是两国国内政治环境相对稳定的时期。439年,北魏统一中国北方,南北朝的长期对峙构成国内政权的相对稳定状态。巴赫拉姆五世(公元420—440年在位)时期,萨珊帝国也处于平稳发展的和平时期,这一时期波斯与东罗马没有发生大规模的冲突,同时,巴赫拉姆五世不仅征服了亚美尼亚,还击退了嚈哒人的侵扰,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其次,在经济方面,萨珊和南北朝均具备一定的经济实力,丝绸之路贸易也受到了两国统治者的重视;同时,双方的统治者均有意将各项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措施向丝绸之路倾斜,促使丝绸之路贸易蓬勃发展。其一,丝绸贸易一直是古代社会最重要的经济贸易形式之一,南北朝虽然长期战乱,使各地经济遭到严重破坏,但遍及全国的丝织业并未中断。各大割据政权都大力鼓励农桑,都建有官营的丝织作坊。北魏统治者尤其重视丝路丝绸贸易,他们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丝路的重要性,从太武帝开始积极经营西域。其二,随着古代城市化进程的推进,萨珊帝国的贸易朝着多样化发展,商业、城市发展繁荣。时期波斯的丝绸贸易到达了繁荣发展的阶段,萨珊帝国的国王们有能力为丝绸贸易经济发展提供政治和经济基础。最后,在地理方面,丝绸之路道路的通畅和不断完善为两国的贸易交流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公元437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成功打破柔然的阻挠,派遣董琓、高明等一行人出使西域,两年后,一行人顺利返回本国,使得中原与中亚再次取得联系;在波斯方面,为了适应欧亚大陆东西方广大地区的贸易和文化交流的需要,萨珊的君主们非常重视交通道路、驿站及桥梁的修建,采取各种政策促进手工业和商业的进步,大力发展对外商业贸易。综上所述,虽然波斯与中国在地理上 相距甚远,但是由于政治、经济以及地理上的有利条件,两国得以沿着丝绸之路展开交流与合作。

现代通常将路上丝绸之路的主干线分为三段,即东段、西段以及中段。其中,西段越过葱岭以西穿过中亚直至到达西亚的萨珊王朝。途经波斯的这条古丝绸之路商道与伊朗最古老的大道——王家大道有关。王家大道是阿契美尼德王朝时期大流士一世(公元前522年—公元前486年在位)下令建造的世界上第 一条国际道路,是古代伊朗同其他国家进行贸易的主要商道。这条大道从吕底亚出发,途径卡帕多西亚(土耳其中部)和埃尔比勒(伊拉克库尔德自治区首府),与巴比伦、苏萨相连,最终到达波斯波利斯。同时,这条大道东部还与埃克巴坦那(哈马丹)相通,途径雷伊,到达库梅什(达姆甘)和帕尔特(呼罗珊)。王家大道从这里开始有两条分支,南部分支延伸至赫拉特、坎大哈、喀布尔和旁遮普,并将印度和波斯大陆连接起来;北部分支穿过巴赫特拉(巴尔赫)和索格德(河中地区),最终到达远东地区。其中,从巴比伦到达巴尔赫的线路后来演变为丝绸之路西段的一部分:这条线路从巴比伦出发,它经过克尔曼沙阿和埃克巴坦纳(哈马丹),从那里再通往雷伊,沿着扎格罗斯山脉南部最终通向巴尔赫。在介绍萨珊王朝时期丝绸之路的伊朗路线时,首先需要明确一个概念:由于古代交通工具的不便利性、沿线道路的险峻性以及天气的极端性,丝绸之路并不是一条现代意义上的确切而固定的道路,而是一条具有动态特征的道路。一百多年来的考古发掘从来没有发现过一条有明确标识的、横跨欧亚的铺就好的路。跟罗马的阿庇亚大道完全不同,丝绸之路是一系列变动不居的小路和无标识的足迹。因为并没有明显可见的路,旅人几乎总是需要向导引领,路上如果遇到障碍就会改变路线。因此,以下的描述只能模糊地概括出丝绸之路伊朗线的大致路线。公元5至6世纪,陆上丝绸之路从玉门关出发,沿着天山山脉的南部,经过和田和喀什,并分为两条支线:一条线路途经费尔加纳、撒马尔罕和马雷,最终到达波斯;另一条线路穿过帕米尔高原高耸的山脉,途经巴尔赫,从那里到达波斯现在的达姆甘。穿过扎格罗斯山脉,就到达了萨珊帝国的首都泰西封,在那里,丝绸之路与西部的叙利亚和地中海沿岸相连接。

二、波斯与东罗马的冲突缘由及过程概述

波斯与地中海世界的冲突和争斗具有悠久而深刻的历史渊源。公元5至6世纪,波斯与东罗马围绕着历史遗留以及新生的矛盾,继续在各个领域展开了新一轮的争霸。在军事上,两国交战原因主要是对美索不达米亚平原、高加索地区、亚美尼亚等地区的领土争夺;在经济上,两国斗争的主要形式是对丝绸贸易垄断权的争夺。

首先,在军事方面,总的来说,在萨珊王朝时期,波斯帝国同东罗马帝国之间长期而激烈的战争起因是两大帝国向外扩张领土的共同动机。一方面,自萨珊王朝建立以来,波斯的君主就有野心要夺取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叙利亚、小亚细亚、亚美尼亚及埃及的主权,并且有意图在阿拉伯半岛及红海占有一席之地,而东罗马人也一心想要重振亚历山大的雄风,收复先前丢失的国土;另一方面,两国在边境上冲突不断。波斯 一直试图将自己的势力渗透至地中海地区,并将亚美尼亚并入自己的领土,而这严重损害了东罗马帝国的利益。在发生战争和冲突的过程中,两国之间的边界线经常在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上的某个地方之间来回转变。公元5至6世纪,两国争斗的过程漫长而曲折,极大地削弱了两国的综合国力。5世纪初,两国的矛盾尚未激化。伊嗣埃二世(438—457年在位)率领军队向东罗马帝国发起了进攻,但两国经过短暂的冲突之后就恢复了和平关系,没有发生大规模的战争。在这一阶段,嚈哒人开始频繁地对波斯发起进攻,但被巴赫拉姆五世(420—438年在位)和伊嗣埃二世击退。卡瓦德一世(488—531年在位)时期,波斯人面临的主要问题仍然是嚈哒人的侵扰,他们占领并定居在了巴克特里亚和河中地区,盘踞此地长达1个世纪之久。公元558—567年间,波斯与西突厥联合,击退了嚈哒人。6世纪初叶以后,波斯人开始集中精力与东罗马人对峙,两国的关系特点是敌对与友好交错、战争与和平相随。这一时期波斯与东罗马发生了大大小小的几次冲突和战争。其中,查士丁尼一世(527—565年在位)上台执政以后,两国共发生了五次大规模的争霸战争,随后两国也进行了一系列小规模的战争。库思老一世(531—579年在位)期间,虽然两国曾缔结和平协约,罗马皇帝也一度试图主动与波斯恢复和平关系,但库思老一世依旧对东罗马帝国的领土发起了猛烈的攻势,两国的关系再度恢复紧张状态。602年,库思老二世(590—628年在位)趁着东罗马帝国的内乱,对其发起猛烈的进攻,起初,波斯处于主动的优势地位,直到622年,东罗马帝国才开始扭转局势。此后,两国的 敌对状态一直持续到631年,直到那时,两个大国才正式达成和平协议。

其次,在经济方面,公元5至6世纪波斯与东罗马围绕丝绸贸易的垄断权展开了激烈的斗争。贸易战之所以是因为丝绸而打响,主要有以下两点原因:其一,在古代社会,丝绸贸易利润丰厚,利市三倍;同时,丝绸的原产地及主要产地均在中国,跨境运输使得关税也成为巨大的利润来源。对于波斯来说,农业和畜牧业是古代波斯帝国两大主要的经济支柱。萨珊王朝时期,随着丝绸之路贸易网络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丝绸之路贸易开始再次进入波斯人的视野,它可以为帝国的经济发展带来极大的财富。在丝绸之路贸易发展方兴未艾的萨珊王朝时期,丝绸贸易可以有效地刺激帝国经济发展。波斯在丝绸之路上本身具有天然的地理优势,因此,对于波斯人来说,丝绸贸易垄断权的获得是至关重要的。对于东罗马来说,早在罗马帝国时代,东西方商业贸易就已经十分活跃,东罗马帝国从中获得了巨大的利益。公元5至6世纪,从事丝绸贸易仍然是一条东罗马人的致富捷径。其二,东罗马皇室贵族对丝织品有着庞大的需求。公元4世纪罗马帝国向东罗马帝国的过渡不仅使罗马世界的中心从意大利转移至巴尔干半岛和小亚细亚,还使东罗马帝国转变成为丝绸纺织业最大的消费者和生产者。罗马帝国同鼎盛时期的罗马帝国一样,随着国力的逐渐强大, 特别是疆域上与东方的接近,追求东方奢侈品,尤其是对中国丝绸的兴趣愈益浓厚。东罗马帝国的皇室、 教会以及军队都需要大量的丝绸来制作各种服饰和配饰,以便在平时的生活以及特定的节日中来显示自己特殊的社会地位。东罗马人对于中国丝织品的疯狂追求使得位于两国中间的波斯看到了赚钱的机遇。一方面,东罗马人需要从中国购买大量丝绸,但中国与东罗马相隔遥远;另一方面,丝绸之路贸易线路穿过波斯北部,而波斯是东罗马和中亚之间进行贸易往来的强制过境点,丝绸之路上商品的运输必须经过波斯或其附属国的境内,因此,东罗马人不得不通过作为中间商的波斯人完成丝绸的交易。以波斯为中介者的贸易的确为波斯创造了巨大的利润空间,但却严重损害了东罗马帝国的经济利益,因此,公元5至6世纪,东罗马帝国一直努力设法打破波斯在丝绸之路上的垄断权,这种努力是长期性的,也是略显徒劳的。为了维护本国的根本利益,东罗马帝国曾多次就丝绸贸易的交易地点问题达成协议。早在公元298年,由于波斯商人不允许外国商人从波斯境内向国外运输丝绸,两国达成协定,规定将底格里斯河附近的尼昔比斯(Nisi-bis)作为两国丝绸及其他商品交易的中转站。公元408—409年,两国进一步达成协议,规定除了尼昔比斯外,将幼发拉底河左岸的卡里尼库姆(Kallinicum)和阿拉斯河两岸的阿尔塔沙特(Artashat)也作为通商口岸。除了以上三个地点,在两国的其他地方进行商品的买卖运输是明令禁止的。此后,两国一直集中在这三个城市进行丝绸贸易,而在公元6世纪,由于频繁的战争,萨珊帝国和东罗马帝国的关系再度陷入僵局,二者之间的贸易往来也几近中断。

综上所述,公元5至6世纪,无论是在军事方面,还是在经济方面,与东罗马帝国之间的竞争和较量一直是波斯帝国最关注的问题之一。虽然两国一直处于政治关系上的不稳定状态,但是出于对本国根本利益的考虑,两国亦不存在纯粹的敌我关系。不管波斯与东罗马的政治关系如何敌对,这两个帝国之间明显存在着某种相互的敬意。自古以来,在国际政治外交上,没有永恒的敌人,也没有永恒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关系。波斯自古以来在丝绸之路上的优先主导地位一直让罗马人忌惮三分,使他们不得不在必要时与波斯达成和平协议,做出让步,而波斯人凭借其天然的地理优势和聪明的头脑,固守在丝绸贸易上的垄断地位,获取了可观的经济收益。

三、波斯与东罗马在丝绸之路贸易上的博弈

从政治的角度来看,在古代社会帝国与帝国之间的贸易竞争中,统治者们都试图扮演商品价格决定者的角色。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获得控制陆上和海上道路的垄断权对于他们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换而言之,在古代国际社会,贸易垄断权的获得意味着一个国家可以拥有更多的话语权。早在帕提亚帝国时期, 波斯人就已经抓住了在丝绸之路上致富的好机会,从那时开始,波斯在丝绸贸易上面的垄断地位就已经确立下来。根据我们目前所掌握的资料来看,在历史上,罗马与中国从未像波斯与罗马或波斯与中国那样进行过直接的外交往来,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波斯在丝绸之路上垄断策略的成功。据史料记载,“(大秦)以金银为钱,银钱十当金钱一。与安息、天竺交市于海中,利有十倍。其人质直,市无二价。谷食常贱,国用富饶。邻国使到其界首者,乘驿诣王都,至则给以金钱。其(大秦)王常欲通使于汉,而安息欲以汉缯彩与之交市,故遮阂而不得自达”。由此可知,帕提亚帝国时期,丝绸贸易的利润就已经极其丰厚,“利有十倍”。为了避免作为中间商的波斯赚取差价,中国和罗马都有意避开波斯直接进行贸易,但最终都被波斯人拦阻下来。在以后的几个世纪中更是竭尽所能阻止中国人与希腊和罗马世界的联系,同时也积极阻 止希腊和罗马人接近丝绸丝源。元5至6世纪,为了不断巩固和加强自己的垄断地位,萨珊王朝的君主们主要采取了如下措施:首先,在本国的丝绸贸易发展方面,不断扩大丝绸贸易生产规模,积极修建本国的丝绸作坊,出口并生产高档的丝织品。当时,波斯人在苏萨、拱底·沙普尔(位于今胡泽斯坦省)和舒什塔尔兴建丝绸作坊,据悉,这些丝绸作坊的规模可以与中国人和叙利亚—腓尼基人的作坊相抗衡。在中亚地区,波斯人最先开始了丝绸的出口和转运贸易,随后粟特人、西突厥人和阿拉伯人才开始从事该贸易。其次,在与中国的贸易合作方面,其一,从中国引进精良的原材料,并以波斯人的艺术审美对丝绸加以设计和进一步的精细加工,提高丝绸的艺术价值和商品价格,并进行二次贩卖。根据史料记载,波斯人从中国进口生丝,并对样式品类进行设计,其中一些款式还被后人所模仿。除此之外,由于中国的丝织品种类繁多、做工精致,每一件丝织品都可谓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艺术品,萨珊波斯也曾兴起仿制中国丝织物之风。公元5世纪或公元6世纪初,萨珊波斯境内已利用中国丝制作“绫锦”。其二,在丝绸之路主干道及边境尽力创造安全和舒适的环境,促进贸易的顺利进行。在库思老一世统治时期,为了保证国内贸易的安全畅通,国王采取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措施:他在丝绸之路沿线的各个乡村招募士兵,来保证贸易道路上的安全。为了更好地保卫边境,他还在边境安排了一个能够服从国王命令的部落,让部落内的人担任中国人和东罗马人友好盟友的角色。时,库思老一世还下令在丝绸之路各个主要城市、停靠点以及商队客栈(Caravanserai)修建坎儿井,从而解决了贸易途中的用水问题。最后,在与罗马的丝绸交易方面,其一,严禁丝绸的过境运输,买断外来商船运送而来的丝绸。据史料记载,萨珊王朝禁止突厥人在波斯境内自由贩卖从中国购买的丝绸,也禁止丝绸经由波斯运往东罗马;除此之外,一旦有从向西而来的印度商船,波斯便会买下所有中国丝绸,因此,东罗马人根本没有机会直接接触到中国丝绸。其二,哄抬丝绸的售卖价格,同时提高进出口关税。6世纪东罗马帝国历史学家普罗科匹厄斯在探究东罗马丝绸市场经济危机时写道:“在两国爆发政治危机的时候,波斯人利用他们天然的地理优势位置,乘机抬高丝绸的价格,与此同时,每件丝绸还要收取商品本身价格的十分之一作为关税。”其三,利用丝绸贸易所获得的厚利从东罗马购入大量黄金,削弱东罗马帝国的经济。对于东罗马帝国来说,黄金不仅是国家财富和统治者权威的象征,也是在战争及铸造东罗马金币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珍贵物品。波斯从东罗马人手中购买大量黄金会使东罗马帝国黄金迅速流失,从而影响帝国的经济。

面对波斯帝国的垄断措施,东罗马帝国主要采取了以下应对措施:首先,转移丝绸贸易的重心,与他国合作进行丝绸贸易,减少波斯在丝绸贸易上获得的收益。6世纪上半叶,锡兰(今斯里兰卡)成为又一重要的丝绸贸易市场。531年前后,东罗马人决定寻求埃塞俄比亚基督教徒的帮助来对抗他们共同的敌人——波斯人,波斯人是罗马人的宿敌,而埃塞俄比亚基督教徒受到也门人的驱逐,此事受到了萨珊王朝统治者的支持。那时,查士丁尼皇帝欲利用控制红海北部的有利条件,劝诱埃塞俄比亚人前往锡兰购买丝绸。埃塞俄比亚人接受了请求,却未能实现诺言。同年,查士丁尼派他的舅父朱里安(Julianus)赴红海,说服阿克苏姆和霍默利泰人信奉基督教,达成反对波斯人的条约。此行的目的是将丝绸贸易的重心转移至红海和印度洋地区,但由于阿克苏姆王国与萨珊帝国之间存在共同利益,阿克苏姆王国也忌惮萨珊帝国的强大实力,查士丁尼皇帝的计划再次失败。在随后的查士丁尼二世(公元565—578年在位)时期,东罗马与西突厥结成反波斯联盟,东罗马帝国从突厥—粟特人那里也获得了一定数量的丝绸。其次,开辟新的贸易线路, 发展海上贸易,避开波斯与中国直接进行交易。查士丁尼一世继位后,他试图开辟一条穿过黑海由克里米亚岛上岸,或经黑海沿岸陆路至南俄草原,经中亚,绕过波斯,抵达中国的新丝路。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查士丁尼皇帝耗费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但是这一计划最终以失败告终。再次,在本国生产制作绸缎,引进中国的丝织技术,减少对进口丝绸的依赖。约公元548年,在首都设立了皇家丝织场,任命伯爵一人管理,在工场内用中国丝制造绸缎,或伪造中国绸缎。552年,东罗马皇帝查士丁尼派人到新疆将蚕种偷运到君士坦丁堡,蚕丝业从此在西方兴起。最后,在国内,东罗马政府始终重视发展国际贸易。查士丁尼皇帝曾采取丝绸国有化的措施,使政府获得优先购买生丝的权利,同时禁止私商哄抬丝绸物价,但结果都差强人意。

从两国在丝绸之路上的较量可以看出,波斯占据了相对的主动权。由于交通、地理及气候等条件的限制,对于东罗马来说,避开波斯进行丝绸贸易是一项很难落实的措施。从一方面来说,波斯和东罗马在这场丝绸之路贸易战中的激烈争斗导致两国的关系越来越紧张,在斗争中,两国均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以及财力,这场长期的斗争是两国最终双双走向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从另一方面来说,为了限制东罗马在丝绸之路上的发展,波斯采取各种措施加强同中国的贸易合作和交流,加强了萨珊王朝时期波斯同中国之间的贸易伙伴关系,巩固了两国的友好关系。

四、波斯与中国在丝绸之路上的贸易往来

萨珊帝国统治者在丝绸之路上的发展战略促使波斯与中国在丝绸之路上的交往规模不断扩大,大使级的友好往来关系也在不断加深。对于波斯来说,虽然波斯—中国从未像波斯—罗马那样,建立过常规的或亲密的外交关系,但是在阿拉伯人入侵伊朗高原之前,对波斯来说,和中国的外交关系也同样具有重大意义。中国对于波斯在丝绸之路贸易上所扮演的重要的中间者角色也有着清晰的认识:帕提亚和萨珊时期的波斯帝国皆是世界性的军事强国,帝国的内政外交政策的转变会立即对丝绸之路上各方势力的对比情况造成影响,而且这种影响是不可替代的,是具有决定性作用的——波斯的战略措施直接决定了丝绸之路东西方货物贸易的质量和数量。除此之外,在必要时,他们还需要通过与波斯的联合来共同抵御突厥势力, 因此,在很难打破波斯在丝绸之路上的垄断权力的情况下,中国积极回应波斯发出的友好交往的信号,这促使在公元5世纪至6世纪,中波在丝绸之路上开展了频繁的、有来有往的良性互动。波斯与中国都领会对方在丝绸之路上的重要战略地位,因此,两国均致力于扩大在丝绸之路上的交流和合作,以维护本国的根本利益、促进本国的经济发展。

首先,在外交方面,为了巩固两国之间的关系,保证两国在丝绸之路上的贸易往来不断扩大,在这一时期,波斯和中国都积极派遣大使前往对方的国家拜访。自从萨珊王朝征服印度西北部以后,从公元3世纪开始,波斯帝国的统治者就一直连续向中国的西晋、北朝以及南朝派遣大使。5至6世纪,波斯与中国南北朝政权都建立有朝贡性质的政治经济联系。根据《魏书》记载,公元455年,波斯使者首次前往北魏进献:“冬十月,波斯、疏勒并遣使朝贡”。在随后的和平二年(461年)、天安元年(466年)、皇兴二年(468年)、承明元年(476年)、正始四年(507年)、熙平二年(517年)、神龟二年(518年)、正光二年(521年)、正光三年(522年)均有波斯使者的进献。5世纪中叶,中国统治者也开始派遣大使前往波斯回应萨珊使者的拜访。中国史籍第一次记载北魏使者前往波斯是在太平真君年间(440—450)。总的来说,随着萨珊帝国和中原政权的不断发展,两国之间的交流与互动也日益密切,使臣来往数量不断增加。其次,在经贸方面,波斯在从中国进口生丝的同时,也积极向中国出口本国的精美丝绸,而中国的消费者也乐于接受这种外来的具有异国风情的丝绸样式,波斯生产的丝绸很快也成为中国的热销商品。作为丝绸业的发源地,中国曾是古代社会上唯一生产丝绸的国家,但从公元5世纪开始,中国不再是唯一的丝绸生产国。中国的消费者开始购买从波斯、印度及东罗马进口而来的精美丝绸,因为他们发现这些丝绸上面的图案具有异域情调,并且它们的制作也和中国的丝绸一样精良。除了丝绸,两国还在丝绸之路上进行了以下商品的交易:中国从波斯进口的主要商品有波斯著名的植物靛蓝、价值连城的宝石、地毯、椰枣、巴旦木、石榴以及各种染料等,而波斯从中国进口瓷器、茶叶、香料、纸张、桃树、杏树、火药以及羊毛等商品。公元5至6世纪,波斯与中国的频繁的贸易合作是两国基于本国经济、政治利益的综合考量。波斯与中国并不接壤,彼此间也没有直接的利益冲突,外交重点可能有一个共同目的:确保丝绸之路往来安全,不受中亚地区部落的侵扰。从本质上讲,为了确保共同的经济繁荣,两国之间需要进行长期合作,维持友好关系。因此,双方最关注的、也是最重要的问题,就是两国的贸易和商业问题。

对于波斯来说,与中国在丝绸之路上的合作不仅使帝国获得了丰厚的经济收益,还能达到打压东罗马帝国、牵制西突厥势力的目的。其一,在萨珊时期丝绸之路贸易战中,波斯和东罗马有过激烈的斗争,也都曾做出过妥协和让步,双方都为这场利益争夺战付出了一定的代价。虽然两国曾多次达成贸易协定,但是由于政治、外交、文化等因素的交织,两国关系变得愈发错综复杂,最终还是没有得到双方都满意的结果。从这种长期的对抗关系来看,波斯人坚持丝绸之路贸易的原因不仅仅是为了促进帝国经济发展,他们还试图通过与中国的合作在经济上削弱东罗马帝国。换而言之,丝绸之路不仅是联系三国经济贸易的纽带,也是波斯对抗东罗马的政治工具。其二,6世纪中叶,西突厥势力在中亚崛起,他们不仅迅速扩大自己的领土范围,还控制了丝绸之路中亚段的贸易权。因此,萨珊的君主不仅要应对东罗马帝国的挑战,还要与西突厥汗国周旋。公元567年,瓜分嚈哒之后,西突厥与萨珊王朝成为彼此接壤的邻国。由于对丝绸贸易利益的争夺,两国产生了敌对关系。西突厥势力来势汹汹,在两国的战争中,波斯一度臣属于西突厥汗国。据《旧 唐书·西域传》记载:“隋大业末,西突厥叶护可汗频击破其国,波斯王库萨和为西突厥所杀。其子施利立,叶护因分其部帅监统其国,波斯竟臣于叶护。”这一时期,西突厥曾两次试图与波斯在丝绸贸易上建立合作关系——康居的粟特人希望获得波斯的许可,在波斯境内进行贸易,或通过波斯与东罗马等西方国家进行贸易。对于波斯来说,这严重威胁到了波斯在丝绸贸易上的垄断地位,因此,西突厥的要求被库思老一世轻视和拒绝,西突厥转而和东罗马帝国建立反波斯联盟,使得波斯帝国受到经济和政治上的双重威胁,与中国加强交流与合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这种压力。对于中国来说,其一,与波斯的贸易合作是一桩互利共赢的生意。为了争夺丝绸之路贸易权,波斯和东罗马都将中国看作急需争取的中间力量,两国都力图加快与中国的合作进程,而中国与两国均不存在利益上的直接冲突,不论是与波斯或者东罗马合作,中国都能通过丝绸之路上的贸易盈利,同时加速本国优秀的文化向外传播。其二,与波斯的友好往来可以巩固中原政权的稳定性。突厥势力的迅速壮大也是中国所面临的威胁,东突厥邻近中国时常与中国作梗;西突厥近在波斯之旁,习惯与波斯为难。随着隋朝的建立,中国结束了三百余年国家分裂的局面,而突厥从北方两个政权的对立中得到了不少好处:中原的两个封建割据政权的对立、衰落和对突厥的依赖性,不但有利于突厥东方局势的稳定,而且使突厥人得到大量的经济利益,这使得突厥人有更多精力致力于对西方的扩张战争,以及利用从中原得到的丝绸垄断东西方的丝绸贸易,都是极为有利的。因此,在中国即将统一的时期, 突厥人极力干涉中国内政;在隋朝建立以后,东突厥人更是对中原频繁发起进攻,影响了中原政权的稳固发展。自隋以来中国向来采取的对策是笼络西突厥对付东突厥,又转而支持东突厥打击西突厥。可见,西突厥势力是波斯和中国所面临的共同威胁,两国在丝绸之路上交往和互动的不断扩大是两国的经济诉求,也是两国维护政治安全利益的重要战略。

五、结语

以公元5至6世纪波斯与东罗马的政治关系为背景,结合两国的丝绸贸易战以及这一时期波斯和中国在丝绸之路上各种形式的交往,可以得出如下结论:首先,从公元5世纪开始,中国不再是世界范围内唯一的丝绸出口商,中国开始从波斯等地进口丝绸,具有异域风情的丝绸在国内受到了欢迎。换而言之,波斯不仅是丝绸贸易的进口商和中转商,它也转变成为丝绸制造商和出口商。同时,中波两国在丝绸之路上的商品往来不仅仅限于丝绸,其他商品的流通加速了两国之间的深入交流。其次,作为中国与地中海世界的联结者,波斯在丝绸之路上中介者的地位加速了中国丝绸及文化的对外传播,同时为波斯带去了良好的发展机遇,使波斯摆脱了对传统经济模式的依赖,刺激了萨珊帝国的经济发展。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为了本国的经济利益,波斯采取种种措施阻碍东罗马帝国同中国的直接贸易交往,为了获取中国丝绸,东罗马不得不先与波斯建立贸易关系。除此之外,由于伊朗高原地理环境及气候条件极端恶劣,加大了过境贸易的难度,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中国同地中海世界的联系,限制了中国与地中海世界的进一步往来。最后,波斯、中国、东罗马三国在丝绸之路上的商贸往来是古代社会贸易问题政治化的典型体现。正是由于波斯—东罗马 在丝绸贸易上斗争的不断激化,才使得波斯—中国关系不断强化、发展。正如伊朗学者所提到的:“在这一时期,丝路贸易不仅是帝国的主要经济支柱之一,它还转变成为了政府对外政策的决定性因素。在与东罗马帝国的斗争中,丝绸之路贸易成为了波斯帝国有效的对抗武器。”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伊朗情报体系结构与困境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