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学研究 > 正文
伊朗高等教育国际化态势研究

内容摘要 本研究采用文献计量法,分析伊朗与包括中国在内的其他国家在学生流动、科研合作等方面的数据,对伊朗高等教育国际化态势做出判断。研究发现,持续扩大学生流动规模、加强国际间科研合作、吸引侨民为国家服务、深化课程的国际化改革、以宗教教育为抓手加强高等教育国际化是其国际化改革的主要特征。但伊朗的高等教育国际化仍面临动荡不安的国内环境、缺乏严密的顶层设计、强烈的宗教色彩限制交流边界等的挑战。关 键 词 伊朗;高等教育国际化;科研合作作者简介 魏燕,天津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研究生;徐岚,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副教授。项目来源 本文系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2020年重大课题“‘一带一路’国家的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文章来源 原文刊登于《高等理科教育》,2023年第4期。全文如下:

2021年,在中国和伊朗建交50周年之际,“中伊25年全面合作计划”正式签署,该协议的全面启动将推动两国合作提质升级,以达成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为满足本国高等教育学术诉求,适应国家经济发展模式转型,拓展地缘政治影响,伊朗高等教育国际化成为提升本国教育科技竞争力和影响力的战略选择。大学日渐由象牙塔式的“精神生活中心”转变为社会生产与生活的“轴心机构”,洞察社会变化、服务社会发展成为大学无法回避的责任。

推动高等教育国际化并非是一种短暂的流行,而是要将国际化融入一国政府部门及高等教育机构层级,确立目标并且有长远的计划。《伊朗伊斯兰共和国20年国家愿景》(2011年)将伊朗的发展愿景设定为“在经济、知识和技术领域处于中东地区领先地位的发达国家;使本国的伊斯兰和革命身份影响整个世界,并在国际关系中进行富有成效和有影响力的互动”。《伊朗国家教育发展愿景目标(2005—2025年)》和《国家综合科学技术发展路线图》将抵制强权势力、实现民族复兴作为教育的重要使命,高等教育国际化成为提升伊朗本国高等教育竞争力和影响力的战略路径。梳理剖析伊朗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历程、动因、态势及挑战,可为“一带一路”倡议、金砖国家合作机制下持续深化中伊高等教育交流合作、助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提供参考。

一、伊朗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历程

伊朗伊斯兰共和国建国后,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历程可分为3个阶段:

(一)1979—1990年:沉寂阶段

1979年,伊朗伊斯兰共和国建立,伊朗政府为巩固政权,在大学中开展文化革命,勒令将所有大学停办3年。1984年,教育的最高决策和立法机构——最高革命委员会成立,大学是为了培养对伊斯兰教虔诚、对伊朗伊斯兰共和国忠诚的国民。这一时期,伊朗与世界其他地方隔绝联系,伊朗高等教育没有开展国际化活动,教育系统禁止大学使用国外教材和开展英文教学。

(二)1990—2018年:发展阶段

1990年,伊朗政府对高等教育政策法规进行完善,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进程正式起步,通过境外办学和在境内试验区与他国一流大学合作办学,为本国高校吸引他国优秀生源和引进国外优质高等教育资源。2007年,伊朗文化部最高委员会颁布法令,允许英语由一门特定的学科转变为大学开展教学可以选用的语言,这极大地推动了大学教学的国际化。这些改革措施吸引了伊朗周边国家的学生赴伊朗留学或就读伊朗大学的海外分校,伊朗的学生则在境内接受了国外大学国际分校的培训后,前往欧美发达国家留学。

在举办海外分校方面,成立于1982年的伊朗伊斯兰阿扎德大学(IAU)迈开大步,率先开设了海外分校和办事处。1990年,阿扎德大学黎巴嫩分校在黎巴嫩首都贝鲁特开设,学校提供教育学、政治学和计算机工程等专业的22门课程;1995年,阿扎德大学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分校在迪拜开设,提供会计、建筑工程、商业管理、计算机工程和酒店管理等专业课程;2004年,阿扎德大学英国分校在牛津郊区开设,提供普通英语课程及雅思培训课程;2010年,阿扎德大学阿富汗分校开设,提供政治学、管理学及法学教育的硕士学位,土木工程的学士学位;阿扎德大学还在俄罗斯、意大利、德国、阿联酋、阿富汗、黎巴嫩、英国等国家开设了16个办事处,这一数字还在持续增加。拓展的雄心使阿扎德大学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大学之一,由4个海外分校和约330个国内分校组成,在校本科生、硕博研究生共计约150万人,有3万名外国留学生在该校留学,为伊朗提供了庞大的理工人才储备。

在举办境内国际分校方面,伊朗是中东地区最早开始探索与实践合作办学的国家之一。1993年,位于伊朗波斯湾基什岛的“改革开放实验区”开始建设,许多伊朗的大学在此与他国大学合作开设国际校区。2003年,伊朗基什大学与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合作,以“2+2”的方式联合培养电气与计算机专业的本科生。2005年,谢里夫理工大学将基什大学合并,并于2009年在基什岛自由贸易区开设了国际校区,提供工程技术专业的本科至博士课程、管理学硕士课程,课程均以英文教学。同时,谢里夫理工大学国际校区与马来西亚多媒体大学联合开设了线上MBA课程。2007年,德黑兰大学国际校区在基什岛自由贸易区建立,提供英语专业的本科至博士课程,以及工程、生物科学、经济、美术、法律、管理等课程。研究生教育整体水平不高致使去伊朗留学缺乏吸引力,反而吸引了众多本国学生去学习英语课程,为出国留学做准备,这一学生流动的特征实际上是这一阶段伊朗高等教育发展所处阶段决定的。

在学生流动方面,伊朗的留学生仍以周边不发达或发展中国家的学生为主,出国留学人数远超赴伊留学人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资源数据库数据显示,1999—2000年,980名来自阿富汗、土耳其、波斯尼亚等周边国家的国际学生赴伊朗留学。2000年以后,赴伊朗留学的国际学生人数有较快的增长。2015年,伊朗核问题协议《联合全面行动计划》(JCPOA)达成(下文统称为《伊核协议》),国际社会解除了对伊朗的制裁,高等教育体系更加完善,高等教育国际化迈上新台阶。以2018年为例,共有20580名国际留学生入境伊朗学习,分别来自全球范围内41个国家和地区,绝大部分学生是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其中,阿扎德大学、德黑兰大学、阿米尔卡比尔理工大学、马什哈德的菲尔多西大学的留学生最多。在出国留学方面,根据伊朗教育部海外留学生和奖学金管理机构的统计,伊朗是全世界留学生源地最多的国家之一。2018年,伊朗出国留学生总人数为56376人,学生去往60多个国家和地区,留学目的地主要是马来西亚、北美、西欧和伊朗周边发达国家。可见,伊朗在该阶段仍是留学生输出国,其高等教育尤其是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实力还不足以使其成为全球的重要留学目的地。

(三)2018年至今:反危机阶段

2018年以后,经济制裁、新冠病毒爆发等突发事件对伊朗的高等教育发展产生了一定影响,但伊朗积极采取措施应对国际危机和挑战,坚定地推进国际化战略。2018年,美国宣布退出《伊核协议》,重启对伊朗的制裁,使得伊朗的教育经费出现短缺。为此,伊朗积极与亚洲开发银行、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开展合作,寻求经济上的帮助。2020年,新冠病毒爆发,伊朗卫生与医学教育部宣布暂时停止多个地区大学、高等教育机构的线下教学活动,通过虚拟学校、在线课程等形式有序开展线上教学。对于无法出境而滞留在伊朗的国际学生,伊朗政府和大学提供生活费补助,采取免除部分学费、推迟学费分期付款等方式缓解学生的经济压力,并专门成立了学生服务中心,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服务,缓解其心理压力。全球疫情也在某种程度上推动伊朗科学家与世界各地的科研人员积极开展全球性科研合作,COVID-19相关研究得到了优先支持,较大地推动了医学发展。

二、伊朗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动因

J. Knight的高等教育国际化动因理论指出,“动因是指一个国家、部门或高等院校对国际化进行投资的驱动力,支配着人们对国际化带来的利益或成效的期望”。伊朗高等教育国际化实践是结合本国发展战略规划进行的,具有强烈的学术、政治、经济、文化诉求。

(一)满足高等教育学术诉求

大学作为一种具有国际性、开放性特征的组织,国际化根植于大学价值观当中,成为了大学发展的使命。高等教育国际化主要体现为通过教师、学生等人员的国际流动,不同国家、高等教育组织间的科研合作等,追求科学与研究的卓越,以促进人类知识和思想的全球流动。

2016年,伊朗计划将本国排名前5位的大学及研究中心发展为国际化标准。具体目标为:提高大学及科研机构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和影响力,广泛参与国际科技和教育的合作与交流,国际科研合作、学生交流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主要途径。当前,伊朗是新兴高等教育发达国家的代表,其高等教育毛入学率高达71.88%,是中东地区教育较为发达的国家。2023年,伊朗有6所高校进入QS世界大学排行榜:谢里夫理工大学、阿米尔卡比尔理工大学、德黑兰大学、伊朗科技大学、设拉子大学、沙希迪比赫什体大学。伊朗大学在追求科学与研究的卓越、促进人类知识和思想的全球流动中,满足了大学发展的本质需求和使命。

(二)适应国家经济发展模式转型

高等教育国际化有着满足经济利益发展需要的诉求,是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伊朗国家教育发展愿景目标(2005—2025年)》规定伊朗教育发展要朝向创新性、专业性目标,要自主研发满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知识型、科技型项目。伊朗科学研究和技术部(MSRT)致力于实现和发展国家的知识潜力,统筹管理2800所大学、49个研究机构以及总共205个科技园区和167个孵化器,实施科技外交,开展学术交流与合作,加强和改善与海外大学、科技组织的科技合作,服务于本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型。

三、伊朗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特征

(一)持续扩大学生流动规模

高等教育国际化不是仅仅引进国外先进教育资源,而是“双向”流动、多方参与的,扩大学生流动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伊朗中央奖学金委员会负责统筹管理学生国际间流动,制定留学奖学金评审规则、确定奖学金赞助的研究领域、审批奖学金获得者等。伊朗中央奖学金委员会自主构建了适合本国使用的、用于评估外国大学的指标体系,并依照此指标决定遣送学生出境学习的目的院校。伊朗优先派遣学生至美国常春藤盟校,英国牛津大学、剑桥大学及其他大学,5所马来西亚研究型大学:马来西亚大学、马来西亚理工大学、马来西亚国民大学、马来西亚博特拉大学、马来西亚科技大学。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数据,2014—2018年,伊朗国际流动学生的规模逐步扩大。在入境留学方面,2018年,共有20580名国际留学生入境伊朗学习,学生分别来自全球范围内41个国家(地区)。伊朗的留学生主要是周边受波斯文化辐射的国家,例如阿富汗、伊拉克、叙利亚、黎巴嫩、巴基斯坦、中国、印度、阿塞拜疆、塔吉克斯坦、也门、尼日利亚和土耳其等,主要的学习内容是宗教文化、波斯语言文化。

在出境留学方面,2018年,伊朗出国留学生总人数为56376人,学生去往60多个国家(地区),留学目的地主要是北美、西欧和伊朗周边发达国家为主,例如美国、土耳其、德国、意大利、加拿大、澳大利亚、中国、匈牙利、法国、奥地利等国家,主要学习的内容是工程技术、生物医学等。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伊朗来华留学生数量逐渐增多。统计结果(见表1)显示,学历生数量高于非学历生,研究生是伊朗来华留学生的主要群体。留学生主要以博士研究生为主,其次是本科生、硕士研究生。

(二) 加强国际间科研合作

国际化包括国际间的科研合作。2016年,伊朗国际合作文章的比例为15.2%,2018年这一比例达到了22.23%。根据伊朗高等教育国际化目标,伊朗本国与外国研究人员的联合论文比例要提高至35%,并且要增加国际科学数据库索引和具有高影响因子的出版物数量。在科研合作方面,本研究使用In Cites(科研评价工具),对Webof Science数据库中伊朗与其他国家科研组织合作发表论文的状况进行了文献计量,统计时间选取2013—2022年。结果显示,伊朗国际科研论文发表的合作对象国主要是美国、英国、中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意大利、德国、印度、马来西亚、西班牙等。值得注意的是,伊朗将马来西亚高等教育机构列为除欧美一流大学外的首要合作科研机构。

在中伊科研合作方面,《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伊朗伊斯兰共和国政府2023年至2026年文化与教育交流执行计划》为中伊两国开展高等教育国际合作提供了明确的行动路线图,中伊高校通过签署合作备忘录与合作协议达成科研合作意向。例如,2016年,《中国科学院和伊朗科技副总统办公室关于设立丝绸之路科学基金的谅解备忘录》签订,双方将在纳米技术、可再生能源、脑认知科学、生物技术等重点领域开展合作。同时,德黑兰大学与北京大学签署了谅解备忘录,在波斯语和中文语言文化领域开展了积极合作;借助伊朗具有优势的医学学科平台,伊朗与中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台北医科大学的合作也取得了较好的科研成果。统计结果显示,在这一合作框架下,与伊朗进行国际科研合作的中国科研机构主要有台湾大学、中国科学院、中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香港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北京大学、武汉大学、南京大学、台北医科大学等。从中伊两国合作发文数量来看,伊朗科研机构与中国科学院合作发文数量最多,其次是北京大学、台湾大学。从中伊两国合作发文质量来看,伊朗科研机构与中国台湾大学合作发文的被引频次最高,其次是中国科学院、中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未来,中伊科研合作应在合作协议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合作质量监督与反馈机制,以提升科研合作的质量,达到互利共赢。

(三) 吸引伊朗侨民为国家服务

世界银行发布的报告显示,近几年伊朗移民约占世界移民总人口的1.5%,其中很大比例是高学历人才移民。目前,伊朗正在开展伊朗专家和海外企业家合作计划,旨在吸引在海外工作的伊朗学者、企业家服务于伊朗的发展。

2004年,伊朗成立国家精英基金会,为科学领域的卓越领军人才提供人力资源、财政等政策支持。基金会设置国际事务代表处,目标是利用伊朗侨民的人才优势,提高国家的科技创新能力。吸引人才的主要对象包括:吸引在世界一流大学就读或任教的伊朗籍博士和教师,在世界一流科研中心、高新技术企业从事科研工作的伊朗籍专家和企业高管,以及非伊朗籍投资者和有成就的企业家。2005年,RARDIS科技园区成立。科技园区服务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致力于大学科研成果、商业技术成果转化,并提供丰厚的条件吸引在国外的伊朗精英在科技园创办知识型企业,从而成为吸引国外的伊朗研究人员的重要基地。2017年,伊朗国家精英基金会下属的国际事务办公室、伊朗科技副总统下属的国际事务和技术转移代表处合并,新的国际科技合作中心(CISTC)应运而生,旨在利用伊朗侨民和人才流动优势,与其他国家的国际科技企业及外国专家开展合作,在知识经济中取得优势地位,使国内知识型企业和技术公司进入国际市场。

(四) 深化课程国际化改革

伊朗的高等教育国际化主要在医学教育领域及国内顶尖大学中开展。2015年,伊朗《医学教育国际发展计划》发布,文件描绘了伊朗医学教育国际化的路线图,以实现伊朗20年国家愿景中设定的国际化目标。该计划规定,医学教育国际化是促进医学教育发展的主要战略之一,伊朗卫生和医学教育部下属的所有大学,都要制定医学教育的国际标准及实施计划。为了达到国际标准,伊朗卫生和医学教育部也开始了医科大学的国际认证。德黑兰医科大学为此建立了国际生留学网站,为国际生提供教育计划。同时,学校启动英语教学计划,鼓励大学英语教学部门向所有愿意参与大学国际化活动的教职员工教授英语。德黑兰大学将学术课程国际化作为未来发展战略之一,课程、教学、教材均与国际接轨,学生使用美国英文原版教材,鼓励教师开展英文教学。研究生招生过程中注重考核学生学术语言技能和英语水平;博士研究生入学后需要先通过雅思考试(达到5.5分以上),才能参加博士资格考试。

四、伊朗高等教育国际化战略的挑战

鉴于伊朗特殊的地缘、政教合一的政治体制、长期遭受制裁的经济环境、宗教浸润的文化背景等因素,伊朗高等教育国际化面临诸多挑战。

(一)动荡不安的国内环境

当前,影响伊朗社会稳定的最主要的因素是经济因素。自2008年世界经济危机以来,伊朗经济不断衰退,导致了本国教育经费不足,教育部门实际支出减少,教师流失严重。

(二)高等教育国际化缺乏严密的顶层设计

伊朗教育体系高度集中,高等教育事务主要集中在中央下属的科学研究和技术部、卫生和医学教育部,大学拥有有限的自由和权力。因此,大学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具体行动需要清晰、严密的顶层设计作为引领。当前,伊朗政府对于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政策文本主要体现在国家战略、教育规划当中,缺乏指导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具体行动计划。伊朗高等教育机构(除医科类大学)没有明确符合伊朗国情的高等教育国际化概念、原理、目标、规模、行动计划、实施方案等,高等教育学位学历互认机制和国际专业认证机制不完善,也缺乏系统有效的高等教育国际化质量保障和监督体系,这使得大学在与其他国家的高等教育机构签订合作备忘录、合作协议以后的合作质量难以得到保证。

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需要各国公民摆脱狭隘的民族主义思想,重要的是要形成人类共同繁荣的价值与身份认同。中伊高等教育合作,要充分认清当前伊朗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动因及其面临的挑战,理性审视两国高等教育态势,在尊重伊朗自主性与差异性前提下,制定有针对性的合作目标和实施方案,从而建构全球化的共同发展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