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2日,伊朗国家图书馆历史文献中心前主任、现伊朗百科全书编撰者、伊朗著名学者齐亚尼和北京外国语大学于桂丽副教授应西南大学伊朗研究中心主任冀开运教授的邀请莅临西南大学,由此开展了一场“中伊文明互鉴座谈会”。座谈会通过线上“腾讯会议”与线下两种方式进行,北京语言大学的王泽壮教授在线上参加了本次座谈会,线下则有伊朗研究中心的全体师生。
座谈会伊始,齐亚尼先生借用一部地理纪录片向与会者展示伊朗的四季景观,指出伊朗地理环境中的独特创造和与之孕育出来的深厚历史底蕴,指出“伊朗位于世界的中心地带,在历史上虽曾多次遭到异族人的入侵,但无一例外的是,入侵者最终都被源远流长的波斯文明吸引与同化”,强调波斯文化具有兼收并蓄与坚不可摧的特点。随后,齐亚尼先生以精炼的语言介绍了伊朗学界对伊朗历史的研究现状与特色,同时建议在场的师生要重视对伊朗古代历史、古代文学、地理环境、宗教因素、礼仪制度等多方面的研究,借此提到在伊朗国内具有丰富的相关资料,承诺愿意为从事伊朗学研究的中国学者提供资料的帮助,力促两国学界在未来更好地开展中伊文明对话,助益中伊两国的友好情谊。
冀开运教授对齐亚尼先生的发言做了简短的总结并向伊朗学者介绍了中国伊朗学的研究大致情况。首先,冀开运教授指出伊朗史研究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由希腊人、罗马人和拜占庭人研究伊朗上古史,第二阶段是在伊斯兰教传入后阿拉伯人成为伊朗学的主要研究者,第三阶段是进入近代后,西方尤其是欧洲的学者投身伊朗研究,提供了更为丰富的伊朗研究材料。其次,依托于特殊的地理环境,伊朗人发明了坎儿井、风塔等设施,为世界文明做出了巨大贡献。最后,西方学者在研究伊朗时带有明显的殖民主义色彩,其倾向于将伊朗历史与西方历史作比较,在殖民主义叙事的影响下,带有明显的历史偏见。而中国的伊朗学研究建立在尊重、平等的基础上,以文明平等和文明互鉴的视角研究伊朗,以促进两国政治友好,文化互相交流,其目的与西方的伊朗学研究截然不同,故从事伊朗研究的中国学者深受伊朗欢迎。

在座谈会的提问环节中,与会者积极向伊朗学者请教,齐亚尼先生详细解答了“赞德王朝的建国之君卡里姆·汗为何能成为公认的‘仁君’”“赞德王朝的税源问题”等问题。讲座结束之际,齐亚尼先生赠送伊朗研究中心一张彩色伊朗地图、一本珍贵的《古代伊朗》彩色精装书和一册《波斯湾研究》论文集,冀开运教授回赠伊朗学者一本最新出版的《伊朗研究报告》,双方通过“中伊文明互鉴座谈会”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与会师生也都受益匪浅。最后,冀开运教授再次对伊朗学者齐亚尼、于桂丽副教授的到来表示感谢,并期盼未来有更多的机会与伊朗学者交流互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