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30日,《德黑兰时报》发表中国驻伊朗大使丛培武的署名文章《共建“一带一路”,中伊携手前行》。全文如下:
坐落其间的古驿站。我深刻感受到,早在两千多年前,中伊两国就已通过古丝绸之路紧密相连。当前,伊朗作为“一带一路”沿线重要国家,积极参与共建“一带一路”,不少伊朗朋友对“一带一路”倡议有浓厚兴趣,经常与我探讨“一带一路”相关话题。在此,我愿对这一重要倡议进行介绍。
一、“一带一路”倡议从何而来?
2013年秋天,习近平主席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即“一带一路”倡议。这是习近平主席深刻把握世界大势、着眼人类前途命运,提出的重大国际合作倡议。习近平主席指出,提出这一倡议的初心,是借鉴古丝绸之路,以互联互通为主线,同各国加强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为世界经济增长注入新动能,为全球发展开辟新空间,为国际经济合作打造新平台。
10多年来,共建“一带一路”走过了非常不平凡的历程,不仅取得了重要成就,也形成了宝贵经验。在共建“一带一路”过程中,我们深刻认识到,人类是相互依存的命运共同体,只有合作共赢才能办成事、办好事、办大事,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是共建“一带一路”最重要的力量源泉。习近平主席指出,共建“一带一路”注重的是众人拾柴火焰高、互帮互助走得远,崇尚的是自己过得好、也让别人过得好,践行的是互联互通、互利互惠,谋求的是共同发展、合作共赢。共建“一带一路”源于中国,惠及世界。
二、“一带一路”倡议对世界有何意义?
10多年来,中国与各方坚守初心、携手同行,推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落地生根、蓬勃发展,取得丰硕成果,“一带一路”成为开放包容、互利互惠、合作共赢、深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和合作平台。
10多年来,“一带一路”合作从亚欧大陆延伸到非洲和拉美,150多个国家、30多个国际组织签署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举办3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成立了20多个专业领域多边合作平台。一带一路”合作从“大写意”进入“工笔画”阶段,把规划图转化为实景图,一大批标志性项目和惠民生的“小而美”项目落地生根,共建国家不仅人享其行、物畅其流,当地民众也收获了看得见、摸得着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一带一路”合作从硬联通扩展到软联通。共商共建共享、开放绿色廉洁、高标准惠民生可持续,成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指导原则。
10多年来,中国与各方致力于构建以经济走廊为引领,以大通道和信息高速公路为骨架,以铁路、公路、机场、港口、管网为依托,涵盖陆、海、天、网的全球互联互通网络,有效促进了各国商品、资金、技术、人员的大流通,推动绵亘千年的古丝绸之路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2023年,中国与共建国家货物贸易额达到19.5万亿元人民币,占中国进出口总额的比重达到46.6%,规模和占比均为倡议提出以来的最高水平。共建“一带一路”跨越不同文明、文化、社会制度、发展阶段差异,开辟了各国交往的新路径,搭建起国际合作的新框架,汇集着人类共同发展的最大公约数。
三、“一带一路”倡议为伊朗带来哪些机遇?
伊朗自古就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交通枢纽和贸易集散地,是共建“一带一路”重要国家。自2016年两国签署共同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谅解备忘录以来,双方在框架下各领域合作不断加强。两国发挥经贸互补优势,中国连续多年保持伊朗最大贸易伙伴地位,并成为伊朗商品最重要的出口地,伊朗特色农产品和手工艺品陆续进入中国市场。两国地方团组合作热情高涨,人文交流日益密切,今年以来,两国联合举办伊朗文物展、中国艺术文化精品展、中国电影周等多场文化交流活动,有力增进了两国人民的的相互了解和友谊。今年7月首列中欧班列“库姆(伊朗)-义乌西”全铁班列发运,这是中伊两国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取得新进展的生动体现。
今年10月,习近平主席会见佩泽希齐扬总统时指出,伊朗是具有重要地区和国际影响的国家,也是中国的好朋友、好伙伴。在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背景下,中伊关系的战略意义更加突显。无论国际和地区形势如何变化,中方都将毫不动摇发展同伊朗友好合作。
开放永不止步,合作面向未来。中方愿与包括伊朗在内的各方守望相助、携手同心,不断推动基础设施的“硬联通”提质升级、规则标准的“软联通”更新换代、互学互鉴的“心联通”深入人心,推动共建“一带一路”朝着更高质量、更高水平发展,推动实现世界各国的现代化,构建更加开放包容、互联互通、共同发展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