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推动中东区域国别研究青年学者间的学术交流,促进国内中东学界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由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主办,西南大学伊朗研究中心承办的“中东区域国别研究与自主知识体系建构青年工作坊”于2024年12月21日在西南大学成功举行。来自复旦大学、西北大学、北京语言大学、西北民族大学、西安外国语大学、四川外国语大学、西南大学的10余名青年学者与会交流。中国中东学会副会长、西北大学中东研究所前所长黄民兴教授作为特邀专家出席会议。

会议开幕式由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讲师母仕洪主持。中东学会副会长、西南大学伊朗研究中心主任冀开运教授、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世界史系主任邓云清教授、西北大学中东研究所黄民兴教授、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李晶副院长分别致辞。




开幕式结束后,会议采用青年学者分组发言互评的方式进行。北京语言大学外国语言文化学院副教授王光远以“声音中的信仰与认同:什叶派艾纳希德网络传播及影响研究”为题进行汇报。演唱艾纳希德是什叶派群体在新媒体环境下的文化表达活动,揭示了什叶派内部的多元性,为理解当代什叶派社会提供了新的分析维度。王光远指出,什叶派宗教仪式艾纳希德既是传播什叶派信仰的重要载体,也在凝聚群体认同和促进跨地域团结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但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教派间的紧张关系。

西北大学中东研究所讲师龙沛汇报的题目是“从强邻互动关系看波斯帝国至现代伊朗的疆域演化”。龙沛认为,伊朗国家历史上与周边强邻的密切互动与冲突是形塑伊朗历史疆域秩序的核心要素。前伊斯兰时期,伊朗王朝国家疆域形态表现为从“三元一体”向“三分居中”的疆域秩序演进。近代以来,伊朗在重建“三分居中”疆域秩序的同时逐渐向“伊朗高原本位”疆域秩序过渡,英俄殖民帝国改变了历史上伊朗王朝国家的强邻互动模式,伊朗王朝国家疆域最终收缩定型为现代伊朗民族国家疆域。

西北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讲师任晓宇汇报的内容是“19世纪阿拉伯人在西印度洋的奴隶贸易”。任晓宇以跨国史为视角阐述了西印度洋奴隶贸易的历史演变,并提出阿曼在19世纪西印度洋奴隶贸易中占据主导权;19世纪阿拉伯人在西印度洋的奴隶贸易深受全球经济影响;19世纪西印度洋奴隶贸易与英国外交政策息息相关等主要观点。

西南大学伊朗研究中心博士生廖希玮汇报的内容是“伊朗领袖代表制的历史渊源与现实治理”。廖希玮认为,领袖代表制是在伊朗文化惯性和制度惯性的交互作用下形成的制度,是独具伊朗历史继承性和本土性色彩的治理模式。在当今伊朗,领袖代表制与现代科层制协同共治,是伊朗政教合一体制深入地方的典型体现,在地方和基层治理中扮演着关键角色。

西南大学伊朗研究中心博士生杨晨颖从概念史视角出发,论述了西方和伊朗历史视域下“波斯波利斯”的名称与意义变迁。杨晨颖指出,伊朗坚持将“波斯波利斯”称为“贾姆希德王座”,反映了伊朗历史观强调古波斯帝国的荣耀以及重视历史文化的延续性,在增强民族自豪感、巩固国家认同和推动文化传承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有助于塑造伊朗文明古国的国际形象。

西安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讲师苏欣对伊朗对“全球南方”的战略认知、实践路径和现实挑战进行汇报。苏欣认为,伊朗对外政策的“全球南方”转向缓解了制裁压力,维护了国内政权的稳定,提升了外交灵活性和伊朗在国际舞台上的中等强国地位,但也面临着美国二级制裁的全方位限制、全球南方内部的冲突与竞争、伊朗国内形势动荡等挑战。

复旦大学中东研究中心博士后武桐雨提出了伊朗“新三环外交”的新概念,指出伊朗正在突破传统“三环外交”的地缘桎梏,构建以功能导向为核心的“新三环外交”。武桐雨认为,“新三环外交”呈现三大特征:组织结构上,从地缘亲疏转向以政治安全、经济发展和文化认同为核心的功能性战略环构建;战略方向上,从聚焦地缘竞争扩展为兼顾国际合作,力图在“全球东方”、“全球南方”和伊斯兰国家中提升地位;合作模式上,从双边互动转向多边参与,通过加入上合组织、深化金砖合作和参与海湾和解等举措拓展战略空间。

海军航空大学讲师李赛对以色列利库德集团政治合法性构建问题进行汇报,指出在以色列工党采取政治孤立、排他性历史书写和话语霸权等方式对利库德集团进行非合法化的背景下,利库德集团通过政治参与、历史重新书写和右翼民粹主义话语成功建构起政治合法性,并取得长期执政地位,但也推动该党派演变为一个右翼民族主义和排他性民粹主义政党。

四川外国语大学讲师王然以“嵌入吸纳式治理模式”对沙特构建政治稳定的方式及其影响展开分析。王然认为,沙特一方面通过政治嵌入式机制,将国家权力嵌入宗教集团、部落集团和社会基层。另一方面通过政治吸纳机制,将宗教精英、部落精英、世俗精英和普通民众纳入到国家主流政治生活。嵌入吸纳式的治理模式实现了沙特权力的集中和统一,强化了政治调控能力,重构了维系政治稳定的力量格局,从而使得沙特政治稳定得以长期维持。
闭幕式由母仕洪老师主持,伊朗研究中心主任冀开运教授对本次会议进行总结发言,高度肯定了各位青年学者的研究成果,并呼吁不同研究领域的青年学者加强学术交流,为中东研究自主知识体系建构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