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15日下午,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民族学院举办了一场学术讲座,主题为《世界史学术论文的写作方法》。此次讲座由韩志斌教授主讲,主持人为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民族学院院长赵国壮教授。讲座在中希文明互鉴中心报告厅举行,吸引了众多师生参加。
韩志斌教授是西北大学中东研究所所长、社科处处长、国别区域研究院院长,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具有丰富的学术背景和研究经验。韩教授的讲座主要围绕世界史学术论文的写作方法展开,尤其强调了治学基本功、论文写作的培养方式、不同的写作范式与方法,以及学术规范与学术失范的问题。
韩教授在讲座中首先强调了治学的基本功,指出历史学研究不仅要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还要培养批判性思维,注重跨学科的融合。他特别提到,优秀的历史学研究往往能从多角度、多层次来分析历史事件,只有通过不断的反思和探索,才能在学术上取得突破。
接下来,韩教授详细阐述了论文写作培养的三种方式。他提到,首先要激发学生的科学好奇心,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精神;其次,学生需要在写作中寻找自己的学术“生长点”,形成独特的学术视角;最后,学术个性化的生成也极为重要,只有真正找准自己的研究方向,学术论文才能展现出鲜明的个性和特色。
韩教授还向在场的师生介绍了三种主要的写作范式:理论建构型、逻辑归纳型和历史宏论型。每种写作范式都具有不同的学术思路和研究方式,对于历史学的论文写作有着不同的要求。韩教授深入分析了这三种写作范式的特点,并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研究对象和学科领域,选择最适合的写作方法。
关于学术规范与学术失范的问题,韩教授强调,学术研究必须坚守诚信原则,避免抄袭、剽窃等学术不端行为。他提醒在座的学生,学术论文不仅是知识的展示,更是学术诚信的体现,必须遵循严格的学术规范。
在讲座的最后,韩教授回应了两位研究生的提问。首先,黄贤全教授的博士研究生张理铭提出了一个关于人工智能(AI)如何在历史学研究中发挥作用的问题。他关心的是,在未来的研究中,如何有效利用AI工具,同时避免走向学术不端的道路。韩教授对此进行了详细解答,他认为,AI可以帮助学者进行大数据分析、文献检索等,但学者依然需要对结果进行判断和深入分析,不能依赖技术本身,避免陷入“技术依赖”的误区。
另一位提问者是李晶教授的硕士研究生,提问的内容是关于如何提高论文写作的问题意识和思考问题的深度。韩教授指出,写作问题意识的培养需要学生对所研究的主题有深入的思考,培养敏锐的历史观察力和批判性思维。他还提到,学术写作不仅是技术的训练,更是思想的锤炼,学生应多读书、多思考,不断积累和提升思维深度,才能写出有深度和有价值的学术论文。
讲座结束后,冀开运教授作为西南大学伊朗研究中心的负责人,对韩教授的讲座进行了总结。他表示,韩教授的讲座不仅为大家提供了写作技巧和方法论的指导,还引发了大家对学术研究深层次问题的思考。冀教授认为,学术写作是一项长期的训练过程,既需要理论的指导,也需要实践中的积累和总结。
此次讲座为西南大学的学术氛围增添了新的活力,也为在场的师生提供了宝贵的学术写作经验和研究方法,大家纷纷表示受益匪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