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心概况 > 正文
西南大学伊朗研究概况及研究特色

第一 西南大学伊朗研究历史悠久。

1982年以来,西南大学就一直致力于开展伊朗研究,加强与伊朗交流合作,并在世界史专业、人文地理学和国际政治专业中形成全面研究伊朗的特色。该方向在学校大力支持下历经四代学者拼搏奋斗,薪火相传,学术积累深厚,学风优良,成为中国研究伊朗问题和培养伊朗研究者的重要基地。早在1985年,国内研究伊朗的前辈盛叙功教授、孙培良教授创建了西亚研究所,并建成专业资料室,积累各种有关伊朗的图书4000多册,其中包括波斯语图书。1987年,孙培良教授和杨群章教授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基金项目《伊朗通史》,开始系统研究伊朗历史文化,并培养研究伊朗历史的专业人才。孙培良教授连续发表了《中世纪的巴格达》(《世界历史》,1980年第1期)、《关于马兹达克》(《世界历史》1982年第2期)、《祆教杂记》、《中国画法的西渐与伊朗细画》等几篇高水平的论文,引起学术界的高度关注,由此奠定了西南大学伊朗研究的基础。第二代学者王兴运教授研究伊朗史前文明,杨群章教授研究伊朗伊斯兰革命,刘惠君教授研究伊朗经济地理。第三代学者徐松岩教授研究古波斯帝国历史和萨法维王朝的杰出政治家,许晓光教授(后调往四川师范大学)研究伊朗伊尔汗王朝与中国的关系,赵伟明教授(后调往上海外国语大学)研究近代伊朗的历史和文化。可以说西南大学伊朗研究一脉相传,生生不息。

第二,西南大学伊朗研究实力较强。从1987年到2012年,全国研究伊朗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共有10个,西南大学就拥有其中5项,另有一项研究两河流域历史文化的国家课题与伊朗也联系密切。2000年以前西南大学研究伊朗的硕士论文有7篇,2000年以后,全国研究伊朗的硕士论文有206篇,其中西南大学就有43篇,因此西南大学是全国培养研究伊朗人才最多的单位。经过30年艰苦创业,目前西南大学伊朗研究中心已被公认为国内伊朗研究的学术重镇和国家对伊朗外交事务的重要智库,在伊朗历史、伊朗经济与地理、伊朗对外关系、中伊关系等研究领域处于全国领先地位。

第三,西南大学伊朗研究强调团队合作,学以致用。2008年4月1日,在伊朗驻华大使馆文化处、伊朗德黑兰大学支持下正式成立西南大学伊朗研究中心,是国内高校规模最大的伊朗研究基地,由历史文化学院、地理学院和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相关专家组成,中国驻伊朗前任大使刘振堂夫妇亲临揭牌仪式并指导工作。中国社科院《西亚非洲》(2008年第8期)杂志详细报道伊朗研究中心成立情况。伊朗研究中心紧扣历史与现实的必然联系,立足中伊传统友谊和国家能源战略需要,选定“伊朗历史文化研究”、“伊朗对外关系研究”和“伊朗经济与地理研究”为学术主攻方向,以学术成果服务国家的战略需求。近年来,伊朗研究中心的科研人员积极走出校门,为社会服务,经常去其他大学和单位演讲,宣传中国对中东的政策。他们经常接受《洛杉矶时报》、《海峡时报》、《南方日报》和湖北卫视采访,解读中东形势,阐述中国和平发展的战略,产生积极而广泛的社会影响。西南大学伊朗研究中心与北京大学东语系波斯语教研室、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西北大学中东研究所、云南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一直在加强交流合作。

三、西南大学伊朗研究中心的学术理念及其成果特色

第一,精心建构学科发展目标和学术理念。西南大学的伊朗研究历史悠久,经过四代学者努力,形成自己研究特色、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即重视基础,强调应用,内外联系,合作攻关。伊朗研究中心成立初期,就提出“古今结合、经世致用”的治学理念,追求伊朗研究的中国特色,并以开阔的全球视野来认知把握伊朗问题和中伊关系。在此理念指导下,提出“历史与现实相结合、学术与应用相结合”的治学策略,并以“当代伊朗历史文化”、“当代伊朗对外关系”与“当代伊朗经济与地理”三大选题为伊朗研究中心的学术研究重点,要求各位科研人员分别从政治、经济、地理、文化领域开展既学有专攻又相互配合的研究工作,共同探讨问题,既研究伊朗历史、文化、地理、经济和政治规律,又从国家战略需要出发,研究中伊关系的机遇、挑战与风险,为国家能源战略和中国和平发展献计献策,实现学术研究与服务国家高度结合的的发展目标。

第二,强调论文与专著并驾齐驱 相辅相成。近年来,学科带头人冀开运教授、杨兴礼教授、徐松岩教授和李海峰教授在《光明日报》、《世界历史》、《世界民族》、《西亚非洲》、《世界地理研究》等刊物发表了《伊朗学在中国》、《中国的伊朗研究六十年》等系列论文70篇。已经出版7部专著:《萨珊朝伊朗》(杨群章教授主编,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中东国家通史•伊朗卷》( 王新中 冀开运商著,商务印书馆,2002年)、《二十世纪伊朗史》( 冀开运 蔺焕萍著,甘肃人民出版社,2002年)、《伊朗与美国关系研究》(杨兴礼 冀开运 陈俊华 著,时事出版社,2006年)、《古代伊朗文明探源》(王兴运教授著 商务印书馆,2008年)、《二十世纪约旦史》(冀开运著,甘肃人民出版社,2004年)和《约旦史》(冀开运著,台湾三民书局,2004年)。即将出版《新时期中国伊朗关系研究》(杨兴礼著 时事出版社,2013年 )、《当代伊朗史》(冀开运著 宁夏人民出版社,2013)和《伊朗与伊斯兰世界关系研究》(冀开运著 时事出版社,2013年)。

第三,积极申报各级研究课题,争取国家支持,培养研究队伍,凝聚研究方向。伊朗研究中心先后主持并完成6项与伊朗研究相关的国家社科基金规划项目:《伊朗通史》(主持人:孙培良、杨群章1987年)、《新时期中国与伊朗关系研究》(主持人:杨兴礼,2004年)、《古巴比伦时期不动产经济活动研究》(主持人:李海峰,06CSS003)、《伊朗与伊斯兰世界关系研究》(主持人:冀开运,2007年07BSS011)、《伊朗核危机的演变趋势与中国能源安全及对策研究》(主持人:陈俊华,2010年)和《两伊战争及其影响研究》(主持人:冀开运,12BSS012)。

中心先后承担了6个教育部社科基金项目:《伊朗与美国关系研究》(杨兴礼主持)、《库尔德问题研究》(刘惠君、杨兴礼主持)、《以色列经济与中以经贸关系》(赵伟明主持,现在调往上海外国语大学)、《伊朗历史》(杨群章主持)、《伊朗伊斯兰革命与地区霸权主义》(杨群章主持)和《古巴比伦时期动产交易活动研究》(李海峰主持)。

冀开运主持并完成国务院侨办项目:《中东华人华侨研究-以伊朗沙特和土耳其为例》(2007年)、2项重庆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全球化与伊朗现代化》(2002年国际政治学科)和《伊朗的政治与宗教关系研究》(2006年国际政治学科)和国家语委课题《中东国家语言政策与实践研究》(YB125-12,2011年)。研究中心的其他同志也申报到研究美国和古希腊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教育部项目4项,重庆市社科基金项目2项。这些项目为我们争取了163万科研经费,为培养人才、出版专著和凝聚研究方向奠定了坚实基础。

第四,努力担当国家中东事务智库,以配合国家外交战略需要。2005年研究中心完成《中国伊朗历史文化共性》的研究报告,被中国驻伊朗大使馆经商处收藏。2006年完成《伊朗中资企业与中伊关系》调研报告,受到中国驻伊朗大使馆和中国伊朗友好协会的重视。2009年完成《中东华人华侨研究》调研报给,被国务院侨办采用。目前已经完成《关于中伊关系关系的机遇、挑战与建议》报告,我们正在就中伊能源合作和依存关系进行调研。

5.请阐述现有研究能力和条件,包括但不限于学术骨干、研究队伍、办公场所、设施设备、科研平台等(请使用五号仿宋字体)

伊朗研究中心成立以来,打造良好的学术合作氛围与科研条件,迅速聚集起了一支专业科研队伍,形成了一支专兼结合、内外结合的学术团队,成为国内伊朗研究的重镇,成为中国伊朗研究领域中青年学者最集中的学术平台。

一、西南大学伊朗研究中心学术团队科研实力

第一,专职学术团队结构合理,年轻有为。西南大学伊朗研究中心通过聚合国内外伊朗研究力量形成了稳定的专兼职学术队伍。目前研究中心已有12位专职人员,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3人、讲师4人。他们中8人拥有博士学位,45岁以下的科研人员有8位,研究队伍呈现高职称、高学历、年轻化的特点,学科背景包括政治学、理学和历史学,还有波斯语特殊小语种人才。近八年,他们获得伊朗研究领域的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项目、国务院侨办项目、国家语委项目和重庆市哲社项目数21项,已具有承担完成高水平科研项目的能力。中心主任冀开运教授师从著名的历史学家彭树智,现已成长为知名的中国伊朗研究专家, 2004年-2005年,他到德黑兰大学访学,2009年-2010年,他到美国伊利诺大学香槟分校访学,从事伊朗研究近20年,完成专著5本,译著2本,发表论文50篇,影响广泛,合著的《中东国家通史?伊朗卷》属于获得13卷的《中东国家通史》(商务印书馆),并在2009年获得教育部全国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已培养了许多研究伊朗的硕士,目前正在指导1名博士后从事伊朗外交研究,冀开运是中国中东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世界民族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伊朗友好协会理事。杨兴礼教授是中国中东学会常务理事,是研究伊朗问题的资深专家,前后培养了研究伊朗的硕士达50多人,也是重庆市人文地理学学术技术带头人。陈俊华副教授是中国中东学会理事,近年来也开始在伊朗研究领域崭露头角。其他人也多次获得重庆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第二,积极整合国内外资源并形成了开放式科研团队。伊朗研究中心通过聘请学术顾问、客座教授、兼职研究员的方式,以项目课题制和讲学为纽带,汇集国内外科研力量,就重大理论问题、现实问题开展联合攻关研究,目前已聘请校内外客座教授和兼职研究员8位,构建了良好的学术生态环境和发展舞台。

第三,保持与伊朗学术界的密切联系,争取伊朗政府支持,宣传巩固中伊友谊。伊朗研究中心前后三次邀请伊朗学者和外交官到西南大学访问,共同研究伊朗历史文化以及中伊关系,探讨培养人才和中伊合作的新路径。冀开运教授还多次去伊朗参加国际学术会议。伊朗驻中国大使馆文化处决定每年资助出版学术著作,并奖励1名优秀的硕士研究生论文。

二、西南大学伊朗研究中心现有科研条件与设施设备

伊朗研究中心成立以来,在学校和学院支持下,通过多方面筹措资金,学科建设的基础设施日新月异。伊朗研究中心有伊朗研究领域藏书4000余种(外文原版1000种),期刊500余种(外文原版10种)。研究中心位于风景如画的西南大学汇文楼,紧靠历史文化学院,共有大小10间用房,含专职科研人员办公室、学术报告厅和图书资料中心等,办公面积近200平方米,拥有学术报告厅和现代化的一流办公设备,及有浓厚伊朗文化氛围的科研工作环境。学校为每位教师免费配有电脑、打印机、电话、书柜、桌椅等办公设施。研究中心重视科研氛围与治学环境的塑造,依托历史文化学院和学校庞大的图书资源,再加上自己的专业资料室,完成可以满足研究的需求。研究中心四周茂林修竹、环境清幽,是潜心治学的理想场地。

三 伊朗研究中心的科研平台

伊朗研究中心设有伊朗政治与国际关系研究室、伊朗经济与地理研究室、伊朗历史文化研究室等3个二级科研机构,按照伊朗研究的专业领域开展学有专攻又相互配合的研究工作。研究中心以课题为纽带组织开放式、跨学科与交叉性研究工作。现在,伊朗研究中心拥有以伊朗为特色的世界历史(地区国别史)、人文地理学和国际政治3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分别研究伊朗历史文化、伊朗经济与地理、伊朗政治与对外关系,每年通过各种途径获得大量的科研项目,有充足的科研经费和合作机会。今明两年,中心在二级学科中国近现代史下拟设中国中东现代化比较博士研究生培养方向,在二级学科宗教学下拟设宗教与中东社会关系研究博士培养方向。伊朗研究中心与伊朗驻中国大使馆文化处、德黑兰大学法律政治学院在学者互访、交流学术成果、联合出版专著方面密切合作,并与伊利诺大学香槟分校中东南亚研究中心和东亚太平洋研究中心保持学术交流。伊朗驻华使馆文化处已经决定支持伊朗研究中心的教师和研究生去伊朗访学。


上一篇: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