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十月革命的爆发不仅激发欧洲诸国出现了革命高潮,而且对包括伊朗在内的亚洲各国也产生了重要影响。十月革命不仅获得了伊朗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唤醒了伊朗进步人士的革命觉悟,而且加速了伊朗共产党的诞生,直接催生了中东地区第一个苏维埃革命政权"波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关键词:十月革命;伊朗共产党;波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十月革命的爆发产生了广泛的世界影响, 不仅直接激发了欧洲腹地德国、匈牙利、芬兰、法国、英国等国爆发了革命运动, 而且对苏俄接壤的亚洲邻国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伊朗便是其中之一。[注释1]
从伊朗国内来说,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不久, 1914年11月2日, 伊朗政府宣布“中立”。但由于其特有的地缘位置, “中立国”地位并没有让伊朗远离战火, 而是变成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中东战场”的中心。协约国中的俄英两国与同盟国的德土之间在伊朗的领土上大动干戈, 致使城市被毁, 饥荒流行, 受害最严重的地区是临近高加索的阿塞拜疆省和里海沿岸的吉兰、马赞德兰等省。这一时期是伊朗历史上令人悲痛的最黑暗时期, 所谓国家的独立不过是“海市蜃楼”。[1]283-295据不完全统计, 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夕, 交战四国英、俄、土和德在伊朗境内投入的兵力就达到12万多人。[1]308一战结束后, 伊朗在巴黎和会上提出的争取主权、维护民族独立的要求遭到巴黎和会三巨头之一、英国首相劳合·乔治的强烈抵制, 伊朗一无所获。不仅如此, 英国政府为了捍卫在印度的殖民利益, 于1918年8月9日以提供贷款、赔偿战争损失、帮助伊朗训练军队等为诱饵, 与伊朗首相沃苏克秘密签署了《1919年英伊协定》。通过这一协议, 英国进一步加强了对伊朗的控制。巴黎和会上伊朗外交的失败和《1919年英伊协定》的签订, 激起了包括民族资产阶级、商人阶层和知识分子在内的社会各界的普遍不满。反对以英国为首的西方殖民主义, 反对腐败的凯加王朝, 要求摆脱列强控制的民族主义思潮成为伊朗战后初期最具影响力的社会思潮之一。[2]70 正是在这一历史背景下, 邻国爆发的十月革命及随后建立的苏维埃政权对伊朗革命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
一、十月革命激起伊朗各界人民的普遍反应
十月革命的爆发以及随后苏俄政府一系列“革命外交”引起了伊朗人民的广泛关注。1917年11月6日 (俄历10月24日) , 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爆发。7日, 宣布推翻了克伦斯基为首的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工农苏维埃政权。10日, 德黑兰一家英国人主办的报纸《新生活》当天发表题为《俄罗斯发生政变》的文章, 从反面报道了十月革命的消息。报道援引在彼得格勒的英国游客的话, “这次政变是由一位意志坚强的流亡革命者发动的, 这位革命领袖在革命成功后宣布他们将代表工人无产者的利益和立场。”[3]40 11日, 在伊朗籍工人最集中的工业城市巴库, 社会民主党性质的伊朗工人团体“正义党”机关刊物《正义之旗》发表文章, 歌颂十月革命是真正的无产阶级革命, 是“打碎资本枷锁和经济不平等的事业”, 代表“无产阶级获得解放的伟大楷模”。此外, 这一松散的政治派别也因为十月革命的影响, 其内部分化为左右两派。[4]18当时的正义党成员, 后成为伊朗共产党第一任总书记的苏尔坦扎德 (Sultanzade) 曾在文章中称:“十月革命要求革命者用行动革命的经验告诉我, 要想实现真正的平等, 工人阶级必须走列宁同志的道路。十月革命对我产生了影响, 使我成为真正的布尔什维克主义者, 一个付诸行动的社会主义者。”[5]235
12月3日, 苏俄政府公布了列宁、斯大林亲自起草的《告俄罗斯和东方全体伊斯兰教劳动人民书》 (以下称“《告人民书》”) , 这是苏俄政府针对东方穆斯林世界的第一份重要文献。《告人民书》在阐明新政权的性质和解放被压迫民族的决心后, 对苏俄境内原沙皇时代的被压迫民族和东方伊斯兰世界的各民族发出了庄重的承诺:“俄国的伊斯兰教徒、伏尔加流域和克里木的鞑靼人、西伯利亚和土耳其斯坦的吉尔吉斯人和萨尔塔人、南高加索的土耳其人和鞑靼人、高加索的涅涅茨人和山民, 你们所有的清真寺和礼拜堂都被毁坏了, 你们的信仰和习惯被沙皇和俄国的压迫者践踏了!……你们的权利和俄国所有民族的权利一样, 都将受到革命和革命机关——各级工农兵代表苏维埃全力保护!”接着, 对东方伊斯兰教徒和伊斯兰国家发出革命号召:“东方的伊斯兰教徒、波斯人、土耳其人、阿拉伯人和印度人!欧洲贪婪的掠夺者几百年来出卖了你们的财产、你们的自由和祖国。发动战争的掠夺者设想瓜分你们的国家”;“立即起来打倒你们土地上百年以来的占领者吧, 你们应当是你们国家的主人”, “因为你们的命运是掌握在你们自己的手中”。其中还特别对波斯和土耳其两国作出保证:“君士坦丁堡必须归伊斯兰教徒所有”, “只要军事行动一停止, 军队就将从波斯撤出, 波斯人民自由决定自己命运的权力即将获得保障。”最后, 《告人民书》再次重申了苏俄革命政权将承担“解放世界上被压迫民族的责任”。[6]7-8《告人民书》在苏俄境内公开发表, 囿于当时的特殊环境并没有直接为波斯人民所了解, 但其主要内容因苏俄政府在伊朗北部的秘密宣传而传遍全国。“波斯人民感觉到, 列宁同志致东方各民族的宣言首先影响了他们国家的状况。”[7]458此后, 苏俄政府分别于1918年1月1日、1919年6月26日和1919年8月30日分别向伊朗政府和人民发出照会和声明, 公开表示愿意废除沙俄时代与东方民族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放弃俄国在伊朗的贷款、领事裁判权、治外法权、租让权;将波斯信贷银行、港口设施、铁路、电报电话机构悉数归还伊朗。[8]158
从1917年12月到1918年1月, 苏俄政府根据《和平法令》、《告人民书》以及上述的宣言和照会的承诺, 先后废除了沙俄政府与包括伊朗在内的东方穆斯林国家签订的不平等条约, 宣布放弃沙俄时代攫取的特权, 同时还公布了100多件沙俄时代的秘密条约, 其中涉及伊朗的就有1907年英俄两国关于在伊朗、阿富汗和中亚地区划分“势力范围”的《英俄协定》等。1918年4月, 苏俄政府按照列宁的指示从伊朗撤出俄国军队, 到8月底全部撤出。苏俄政府这些前所未有的革命性外交举动, 令伊朗朝野感到极大震惊, 也赢得伊朗群众的普遍好感。伊朗人民感到前所未有的兴奋, 以至于到处传唱这样的诗句:“北风吹来愉快的消息, 两颗心撞击在一起”。[9]26 “北风”即指位于伊朗北方的苏俄。
十月革命还唤醒进步文化团体和工人的革命觉悟。在十月革命的鼓舞下, 伊朗出现了大量进步团体和工会组织, 其中比较有名的文学团体有“文化协会”、“德黑兰印刷工会”等。“文化协会”由吉兰省首府腊什特一所叫沙姆斯中学的教师米尔扎·侯赛因汗·约达 (Mirza HosseinKhan Jodat) 于1917年12月发起成立, 主要骨干有侯赛因·尼克拉万 (Hossein Nikravan) 、易卜拉欣·萨布兰 (Ebrahim Sabuland) 、穆特扎·霍利汗·阿萨迪 (Muteza Hollykhan Asadi) 、阿里·卡巴里 (Ali Kabari) 、拉耶吉 (Layegi) 、萨贝特 (Sabete) 、希拉提 (Silati) 、伊斯玛仪·萨布兰 (Ismaili Sabuland) 、穆罕默德·塔基·贾巴尼 (Mohammed Taki Jibani) 、卡里姆·克沙瓦兹 (Karim Kashawase) 、伊斯玛仪·萨里米 (Ismaili Salimi) 等。“文化协会”后改名为“新文化协会”, 反对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 反对封建迷信, 建立图书室、编演戏剧、举办音乐教育和农民扫盲班, 并出版会刊《文化》杂志。1918年1月, 在“新文化协会”帮助下, 罗珊纳·哈诺姆 (Rosanna Honomu) 和萨基内·萨布兰 (Sacchinei Sabuland) 等倡导妇女解放的积极分子还在吉兰成立了“女子改进会”, 宣传男女平等思想, 呼吁改善和提高妇女地位, 开办了一所名为“繁荣”的女子学校, 并出版校刊《繁荣天使》。1918年3月18日, 伊朗历史上第一次“三八”妇女节庆祝活动就是在这所学校举行的。[9]28
“新文化协会”影响的逐渐扩大引起了凯加王朝统治阶层的恐慌。1921年6月, 通过政变掌握实权仅三个多月的礼萨汗便下令取缔“新文化协会”, 逮捕霍拉姆礼萨·阿扎德 (Kholamureza Azade) 、萨贝特和法希赫 (Fasehi) 等主要骨干成员, 该组织被迫转入地下活动。1921年10月, “新文化协会”又在加兹温成立了一个以知识青年为主的秘密组织——“青年训练团”, 在青年中宣传十月革命, 要求加速社会改良, 这个组织一直延续到1925年。同期, 另一个与“新文化协会”类似的进步团体叫“思想者” (Farhakht) 也在腊什特 (Rasht) 成立, 发起人是侯赛因·奥秘德 (Hossein Ommid) 。侯赛因·奥秘德与“新文化协会”创立者米尔扎·侯赛因汗·约达一样, 成为后来成立的伊朗共产党主要领导人。[9]29
从整体上来说, 20世纪初, 伊朗工业比较落后, 工业门类主要有铁路和码头建筑业等, 规模有限, 且主要集中在德黑兰、大不里士、阿巴丹等少数几个城市。尽管如此, 在十月革命的鼓舞下, 伊朗工人运动也逐渐兴起。1918年11月, 伊朗历史上第一个工会组织“德黑兰印刷工会”在正义党的领导下宣告成立, 正式会员达2000多人。1919年4月, 伊朗先后爆发了德黑兰电车职员、印刷工人以及阿巴丹石油工人罢工浪潮。在这次罢工浪潮中, 阿巴丹英伊石油公司的工人在提出增加工资、缩短工时等经济要求的同时, 还提出了伊朗工人与英国雇员地位平等的政治性口号。[10]33
二、十月革命加速伊朗共产党的诞生
伊朗共产党的前身是1904年在巴库油田成立的伊朗工人组织“雄心会” (Hemmat) 。[注释2] 立宪运动期间 (1906—1911) , “雄心会”成员积极回国投身运动。1916年8月, 在俄国布尔什维克外高加索地区主要负责人奥尔忠尼启则的帮助下, “雄心会”主要成员阿萨多拉·哈发扎德 (Asadora Hafazade) 、米尔扎·阿贾万 (Mirza Ajwan) 、巴巴·哈西姆扎德 (Baba Hashimzadeh) 、罗斯塔姆·科米尔扎德 (Rostam Komilzade) 、萨伊夫拉 (Saifla) 以及伊卜拉希姆 (Ibrahim) 等, 在巴库成立了“正义党” (Adalat, 阿达拉特) , 并组成中央委员会, 选举阿萨多拉·哈发扎德为书记, 出版中央机关报《正义之旗》。正义党是伊朗的“布尔什维克”, 拥护马克思列宁主义。正义党以境外的巴库为根据地, 派遣党员秘密回到国内的大不里士、德黑兰以及里海沿岸地区发展地方组织。[11]14
十月革命爆发后, 伊朗正义党主要负责人之一海德尔汗 (Haidar Khan) 结束了在欧洲的流亡生活, 迅速返回彼得格勒投身革命。十月革命期间, 海德尔汗不仅积极地联络巴库和中亚地区的伊朗革命者, 试图将分散的组织联合起来, 同时, 他还作为伊朗革命者代表, 参加了苏俄政府1918—1919年期间在彼得格勒和莫斯科召开的多次会议。
1918年7月17日, 英军联合亚美尼亚人进攻巴库, 扼杀了“巴库公社”。不久, 邵武勉 (Shaumian) 等26名巴库公社主要领导人全部遇难。巴库陷落后, 正义党中央委员会于8月被迫解散。1919年3月, 正义党成立第二届中央委员会, 出版两种报纸, 一是波斯语的《尊严》, 二是阿塞拜疆语的《同志》。1919年底, 海德尔汗等伊朗革命者加入了“东方红专列”宣传机构, 这一机构是列宁亲自领导成立的革命宣传机构, 以塔什干为中心, 加强对中亚到里海西岸一带的革命宣传。1918年至1919年期间, 正义党在阿斯特拉和莫斯科成立共产党小组。1919年7月, 苏俄红军占领了阿斯特拉后, 正义党也随之而来。到1919年底, 正义党在大不里士、德黑兰、腊什特、加兹温、赞贾、马什哈德、马赞德兰、玛兰德、霍伊、阿达比尔以及哈尔卡尔等地的组织活动也变得十分活跃。到1920年中叶, 仅土耳其斯坦一地就建立52个党支部, 党员人数增加到约6000名。伊朗正义党在境外的阿塞拜疆、达吉斯坦[注释3]地区也有自己的党组织。
1920年4月28日, 苏俄红军打败了英国远征军司令邓斯特维尔 (L. C. Dunsterville) 率领的英军, 夺回巴库, 并控制了阿塞拜疆全境。5月18日, 苏俄里海舰队为了追击白俄军司令邓尼金, 在伊朗北部里海沿岸小城恩泽里 (Enzeli) 登陆, 随后控制了腊什特。随着苏俄红军在伊朗的军事胜利, 以及伊朗正义党力量的壮大, 正式成立伊朗共产党的条件逐渐成熟。1920年6月初, 包括7名中央委员在内的20多名正义党成员开始从高加索、土耳其斯坦和伊朗各地分别向恩泽里聚集。6月22日, 正义党第一次代表大会暨伊朗共产党成立大会在恩泽里举行。会议应到代表51人, 实到代表48人, 嘉宾9人。48名实到代表中, 来自土耳其斯坦、达吉斯坦、格鲁吉亚、巴库等伊朗境外的就有27人。其余24人来自伊朗各地, 大不里士5人, 哈尔卡尔4人, 霍伊和萨尔玛斯3人, 阿达比尔3人, 腊什特2人, 马什哈德2人, 马兰德、加兹温、阿斯特拉、马赞德兰、德黑兰各1人。9名嘉宾中包括后来成为土耳其共产党创始人兼总书记的穆斯塔法·苏布希 (Mostafa Subhi) 、苏俄方面派来的俄共代表纳尼什维里 (Nanishveri) 、共产国际代表兼苏俄政府军事代表阿布考夫 (Abukov) (曾化名奥布赫) 等。会议推选列宁、纳里曼·纳里马诺夫、奥尔忠尼启则等苏俄重要领导人为伊朗共产党名誉主席。[9]32会期三天, 选举出由卡马兰·阿伽扎德 (Kamaland Ajazade) 、贾瓦德扎德 (Jawadezade) 、阿里·可汗扎德 (Ali Khanzade) 、米尔·巴什 (Mil Basi) 以及伽塞姆扎德 (Jasamuzade) 5人组成大会主席团。1920年6月24日第三次会议即闭幕会议上, 党章获得通过并选举出15人组成的中央委员会。大会最终通过了5点行动纲领, [注释4]并向苏俄红军伏尔加-里海区舰队司令拉斯科尔尼科夫和俄共中央委员会发去贺电。
但是, 在这次成立大会上, 总书记人选问题却因中央委员会内部意见分歧太大而被搁置下来, [9]34另外, 在革命路线和目标问题上也存在严重分歧。会议期间, 以海德尔汗、苏尔坦扎德为一方, 认为“伊朗共产党必须充分利用工人和农民在宪政革命时期积累的经验, 将民族革命逐渐转向社会革命”[12]99, 而以苏俄代表纳尼什维里和阿布考夫为另一方, 认为伊朗革命必须在“民族革命完成后, 阶级区别才会变得明显, 随后才能提出社会革命口号”, “目前只有唯一的口号——打倒英国, 推翻国王政府”, [12]99 支持民族资产阶级的代表人物库切可汗领导的革命政权, [13]403-440 结成反帝、反国王的革命统一战线。双方各执一词, 难以调和。最终, 双方一致同意将伊朗革命路线和目标问题带到即将召开的共产国际二大上, 并尽可能寻求列宁本人对伊朗革命的具体指导意见。1920年7月19至8月7日, 共产国际二大在彼得格勒和莫斯科召开。伊朗共产党派苏尔坦扎德前往参加。苏尔坦扎德后来回忆说:“由于我们许多党员对党中央委员会采取的策略抱有疑虑, 我受党中央指派, 于1920年夏天亲自找到列宁, 请求列宁同志对我们未来工作给予指示。我到莫斯科参加共产国际二大。列宁同志在大会期间无比繁忙, 但是他仍然答应把我们的问题提交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会议上讨论。那时, 关于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和殖民地运动, 组成一个专门委员会进行讨论。列宁对波斯情形表现出非常浓厚的兴趣。”[14]99 列宁根据当时苏俄面临的国内外形势, 明确地支持了苏俄代表的意见, 批评了苏尔坦扎德的“左倾冒险主义”路线。1920年9月召开的东方各民族代表大会 (即巴库会议) 后, 伊朗共产党中央委员根据列宁和共产国际其他领导人的建议于1920年10月召开会议, 选举海德尔汗为总书记。1921年1月26日, 海德尔汗起草的新党纲获得通过, 标志着伊朗共产党在列宁本人的帮助下, 纠正了以苏尔坦扎德为代表的“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路线, 回到了由列宁起草并在共产国际二大上通过的《民族和殖民地问题提纲》中提出的“殖民地革命的第一步, 应当是推翻外国资本主义”[15]190 的东方殖民地民族革命的正确路线上。伊朗共产党总书记人选的最终确定和正确革命路线的最后制定, 都是在列宁亲自干预下完成的, 充分反映出列宁对伊朗革命问题的重视程度。
三、十月革命直接催生“波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十月革命对伊朗影响最显著的表现是在中东地区直接催生了“波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这个共和国源于库切克汗 (Mirza Kuchek Khan) 领导的“森林人游击队”运动。
1905—1911年伊朗爆发的宪政革命为西方社会各种社会思潮进入伊朗打开了闸门, 民族主义、社会主义乃至马克思主义都是从这一时期开始传入伊朗的。[16]24宪政革命被英、俄两国联合绞杀后不久, 第一次世界大战又使“中立”的伊朗陷入灾难之中。中央政府的统治权威受到了严重削弱, 伊朗人民因此在各地掀起了各种形式的民族主义运动, 由库切克汗领导的“森林人游击队”运动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代表。
库切克汗出生于伊朗吉兰省的一个封建地主家庭。宪政革命期间, 他在吉兰加入了立宪派, 并作为拥护《基本法》的宪政战士 (“穆加黑丁”) 来到德黑兰, 积极投身宪政革命。宪政革命失败后, 他回到了家乡吉兰。1914—1915年之交, 他亲眼目睹了战争对家乡的破坏, 以及英国入侵者对吉兰的蹂躏。他与家乡另一位著名的宪政主义者艾山努拉汗 (Ehsanollah khan) 联合起来, 提出社会改良方案, 呼唤祖国的独立、伊斯兰世界的团结;主张限制地主及部落领袖的地产;反对英国和沙皇俄国。库切克汗不承认德黑兰中央政府, 认为伊朗政府完全处于英俄两国控制之下, 变成了英俄两国的走狗, 伊朗已经丧失了独立性。[17]44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 库切克汗在家乡正式组建了一支地方武装, 以游击方式袭击英国、俄国以及国王军队, 因为常在吉兰地区的茂密丛林中活动, 因而被称为“森林人游击队”, 其成员主要来自农民、城市贫民, 深得社会底层群众的支持。
“森林人游击队”力量的逐渐壮大, 成为德黑兰中央政府的心腹大患, 也成为英俄和德土两方竞相拉拢、倚重的地方势力之一。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 随着英国势力在伊朗的逐渐扩大, 特别是《1919英伊协定》签订后, 这支本属地方割据势力的森林人游击队更成为英、苏两国对伊关系的重点。英国的策略是想通过拉拢和利用森林人游击队来要挟和控制德黑兰中央政府, 进而控制全国, 以遏制苏俄革命势力南下, 保卫英国在印度殖民安全;而苏俄的策略正好相反, 通过支持相邻各国的革命力量, 形成“革命安全带”, 以打破英国的遏制包围圈。在列宁的“世界革命”战略中, 处于苏俄南大门的“伊朗革命问题”当然成为影响到苏俄能否与伊朗实现“和平相处”的一个重要因素, 甚至是一个关系到苏俄政权生死存亡的关键因素之一。
十月革命前, 俄国布尔什维克与吉兰的联系主要通过“高加索布尔什维克”这一群体进行的。“高加索布尔什维克”不仅帮助森林人游击队获得大量来自俄国的军火, 而且还在吉兰当地建立了大量的共产主义小组, 用波斯语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著作, 扩大了社会主义思想在当地的影响。[17]44十月革命后, 正是因为伊朗革命对苏俄的“世界革命”的意义, 特别是苏俄政权安全的现实价值, 列宁同重视印度革命、中国革命一样, 也同样重视伊朗革命。1918年5月, 森林人游击队与苏俄代表举行第一次“友好会谈”, 一方是库切克汗, 另一方是苏俄巴库地方领导人之一哈吉·卡塞米尼 (Haji Kasimini) , 双方就肃清滞留吉兰的沙俄士兵、维持治安问题上达成共识并签署了合作协议。[17]47根据英国外交部的档案, 这一时期还有大量载有军事物资的船只由苏俄开往吉兰, 毫无疑问, 这些是用于支持森林人游击队的。[17]48
苏俄与森林人游击队之间的真正合作是从“兰克伦来信”[注释5]开始的。1919年4月, 一个名叫斯特潘·阿福尼安 (Stepan Afnian) 的阿塞拜疆革命密使带着两封来自兰克伦的密信到达吉兰。信中表示, 应在伊朗建立一支由工人、农民组成的军队, 打击英帝国主义, 因为伊朗政府将自己的国家出卖给英国, 并对布尔什维克政府采取敌对政策, 布尔什维克的到来将为东方带来解放的希望, 并在未来东方所有国家建立反对英帝国主义的东方统一战线。其中一封信的结尾处这样写道:“库切克汗, 你在伊朗已经不是孤身一人地反抗英国人的统治了。你对英国宣战后, 所有受压迫的伊朗人民都希望你能够带领他们从陌生人的手中获得自由。阿塞拜疆与俄国的工人和农民告诉你, 伊朗工人的领袖, 我们已经准备好协助你, 以结束英国的统治。此刻, 我们已经准备好张开双手以兄弟般的感情互相帮助。当写完这封信的时候, 我希望我们能帮助你, 库切克汗, 你将使伊朗的压迫者胆寒, 我们之间必须互相帮助。”[17]51
阿福尼安与库切克汗进行了长时间密谈。此后, 这位革命密使在吉兰各地奔走, 帮助库切克汗招募士兵。这一时期, 一些来自土耳其斯坦的苏俄革命者也来到吉兰, 在这里进行革命宣传。[17]52 1919年底, 来自高加索和中亚地区的俄国革命者在吉兰成立了“布尔什维克委员会”, 推动森林人游击队与伊朗其他革命者建立革命联盟。[17]62
1920年5月18日, 苏俄伏尔加-里海舰队司令拉斯科尔尼科夫 (Raskolnikov) 率领苏俄红军, 为了追击邓尼金而占领了伊朗里海沿岸的恩泽里。此举是苏俄政府采取的一项重大军事行动, 意在通过实际占领, 可以对森林人游击队予以最近距离的直接援助, 并以此向德黑兰政府和英国施压。5月20日, 库切可汗与拉斯科尔尼科夫、奥尔忠尼启则以及部分正义党领导人在苏俄的“科尔斯克号”军舰上进行了会谈, 最终达成8条共识。双方还同意成立以库切克汗为代表的森林人、以卡姆兰·阿卡耶夫 (Kamran Akayev) 为代表的伊朗共产党和以卡扎诺夫 (Kazanov) 为代表的苏俄政府三方革命委员会。[18]192在苏俄的支持下, 森林人游击队完全控制腊什特。6月5日, 森林人游击队在腊什特市中心的绿色广场举行集会, 库切克汗宣布“波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成立, 自任主席, 森林人游击队改为“波斯红军”, 艾山努拉汗任波斯红军总司令, 定都腊什特。仿照苏俄“人民委员制”, 任命“库切克汗同志的一批老战友”担任财政、商业、司法、邮电、教育、国民经济与农业等各部人民委员。[13]401
随后, 艾山努拉汗致电苏俄红军司令托洛茨基, 库切克汗致电列宁, 表示愿与苏俄政府、阿塞拜疆苏维埃政府建立外交关系, 缔结军事条约。[注释6] “波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成立后, 苏俄政府多次通过伊朗的银行账户汇款, 并且命令驻吉兰的共产国际顾问阿布考夫将价值8万土曼 (伊朗货币单位) 的珠宝作为经济援助, 无偿赠送给库切克汗, 指示格鲁吉亚的纳里曼诺夫直接向吉兰派遣2000名红军士兵, 以及大量军事物资以示支持。[18]220-221据伊朗共产党代表艾里瓦回忆, 苏俄曾将价值800万土曼的伊朗银币无偿寄给森林人游击队, 还一次性向森林人游击队提供了3000支步枪以及3000门大炮。[18]244留在吉兰地区的原沙皇军官布拉采利指挥的1500名波斯哥萨克军队以及拉斯科尔尼科夫指挥的1个山炮连和通信营也转交库切克汗指挥。[13]129除上述人、财、物的支持外, 苏俄政府还向吉兰革命政府先后派遣了“那里迫切需要的”并“给他们以必要指示的”总政治委员穆季瓦尼和奥尔忠尼启则, 委任他们按照苏俄政权模式建设波斯革命政权。
“波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是十月革命对伊朗革命影响最具体的体现, 也是十月革命后苏俄政府直接帮助的最重要成果。它的成立标志着伊朗革命从早期的以森林人游击队为主体, 以旧式农民起义为主要形式的民族主义爱国运动, 逐渐转变为在共产主义原则指导下, 社会主义与民族主义相结合的反帝反封建运动。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 不仅“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也给伊朗送去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十月革命得到了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伊朗社会各界的普遍同情、理解和认可。十月革命胜利后, 苏俄政府出于“世界革命”的整体构想与保卫新生政权的现实需要, 积极推动包括伊朗在内的周边国家的革命运动, 而“波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就是其中典型代表。“波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的建立是十月革命道路在中东土地上的第一次伟大实践, 它的建立不仅进一步推动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伊朗的传播, 而且锻造出了大批坚定的社会主义者以及革命组织, 对20世纪伊朗史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从40年代后半期“冷战”在伊朗的起源、50年代初的石油国有化运动、60年代的“百色革命”, 到70年代末的伊斯兰革命等, 几乎都能发现社会主义者 (左翼) 在其中扮演了积极而重要的角色, 甚至还发挥了“先锋队”的作用。在中东诸国的社会主义思潮与运动中, 伊朗社会主义运动可谓源远流长, 蔚为大观, 至今在伊朗社会和政治生活领域其影响也未绝迹, 追根究源, 其真正的起点还是那场曾经对全世界产生广泛而持久影响的重大历史事件——1917年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
参考文献
[1][伊]阿布杜尔礼萨·胡 尚 格·马 赫 德 维.伊朗外交四百五十年[M].元文琪,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2]MehzadBoroujerdi.IranianIntellectualsandthe West[M]. Syracuse:SyracuseUniversityPress,1996.
[3]MikhailS.Ivanov.New HistoryofIran[M].Stockholm:TudehPublishingHouse,1977.
[4]SepehrZabih.TheCommunistMovementinIran[M].Los
Angles:UniversityofCaliforniaPress,1966.
[5]CosroeChaqueri.Sultanzade.TheForgotten RevolutionaryTheoreticianofIran:ABiographicalSketch[J].IranianStudies,1984,17(2/3). [6]方 连 庆,等.现代国际关系史资料选辑:1917—1945(上 册) [G].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7][苏]纳·纳里马诺夫.回忆列宁:第三卷[C].北京外国语学院俄语系,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
[8][苏]依·弗·伊 瓦 辛,等.国际关系与苏联对外政策(1917—1924)[M].苏冉,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56.
[9]Tulsiram.TheHistoryofCommunistMovementinIran[M].India,Grafix,1981.
[10][苏]伊凡诺 夫.伊 朗 现 代 史 纲[M].文 津,等,译.北 京:生 活·新知·读书三联书店,1959.
[11]Ruhollah.K.Ramzani.ForeignPolicyofIran:1500—1941[M].Charlottesville:UniversityofVirginiaPress,1966.
[12]R.A.Ulyanovsky.TheCominternandtheEast[M].Moscow:ProgressPress,1979.
[13]沈志华.苏联历史档案选编:第 一 卷[G].北 京:社 会 科 学 文献出版社,2002.
[14]XeniaJoukoffEudinandR.C.North.SovietandtheEast[M].Stanford:StanfordUniversityPress,1957.
[15][匈]拉贝·库恩.共产国际文件汇编:第一册 [G].中央编译局,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5.
[16]彭树智.二十世纪中东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17]PezhmannDailami.TheBolsheviksAndTheJangaliRevolutionary Movement1915—1920[J].Cahiersdu Monderusseetsoviétique,1990,31(1).
[18]CosroeChaquery.TheSovietSocialistRepublicofIran,1920—1922:BirthofTrauma[M].Pittsburgh:UniversityofPittsburghPress,1995.
注释
1 关于十月革命对伊朗的影响研究专著国内尚未出版, 只有少量著作涉及, 如吴继德:《伊朗吉朗 (兰) 共和国的成立和失败》, 《思想战线》1980年第4期;刘陵:《苏伊早期关系探秘》, 《世界历史》1987年第3期;刘竞等:《苏联中东关系史》,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李春放:《伊朗危机与冷战起源 (1941—1947) 》,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在国外, 关于十月革命对伊朗的影响的研究著作颇丰, 如依·弗·伊瓦辛等:《国际关系与苏联对外政策 (1917—1924)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56年版;B.G. Gafurov and G. F. Kim, Lenin and National Liberation in the East, Moscow: Progress Publishers, 1978; R.A. Ulyanovsky, The Comintern and the East: A Critique of the Critiq, Moscow: Progress Publishers, 1978;Владемир Генис, Красня Персия:Ъолшевики в Гилияне, 1920—1921, Москва, 2000;Moisei Persis, A Shamefaced Intervention: The Soviet Intervention in Iran, 1920—1921, Moscow, 1999.
2 (4) 即“打倒英帝国主义”、“废除1919年《英伊条约》”、“推翻凯加王朝”、“建立民族共和政府”以及“组建国家军队”等5条。
3 (6) 艾山努拉汗致托洛茨基的电报, 其内容见E. Carr, The Bolshevik Revolution, 1917—1923, Vol.3, Macmillan, 1951, p.233;库切克汗致列宁的电报见Cosroe Chaquery, The Soviet Socialist Republic of Iran, 1920—1922: Birth of the Trauma, 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Press, 1995. pp.195-196.托洛茨基回复了艾山努拉汗的电报, 列宁是否回复库切克汗的电报尚不能确定。
4 (2) 巴库油田早在1873年就已开始批量开采, 1901年石油产量几乎占世界石油产量的一半, 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仍然是世界上产油量最高的油田。巴库油田为沙皇俄国拥有, 管理人员和技术工人主要是俄罗斯人, 而从事体力工作的20万劳工中, 有一半以上是伊朗人。巴库不仅凭借石油成为沙俄南高加索的经济中心, 也因为这里特殊的地理位置而成为南俄的政治中心。1898年成立的俄国社会民主党在巴库油田的工人中曾积极开展活动, “雄心会”就是在俄国社会民主党的影响下成立的, 其主要领导人是海德尔汗、阿萨多拉·哈发扎德。十月革命后, 邵武勉在这里领导成立了苏维埃政权“巴库公社”。
5 (3) 达吉斯坦, 中原属奥斯曼土耳其版图, 19世纪中叶被沙俄吞并, 十月革命胜利后, 于1921年1月20日加入俄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邦, 苏联解体后, 加入俄罗斯联邦。
6 (5) 兰克伦 (Lankoran) 是阿塞拜疆南部濒临里海的重要港口。1919年, 兰克伦成为高加索布尔什维克的主要聚集地。而这封信最初是由谁授意高加索布尔什维克撰写至今尚不能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