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当前位置: 首页 > 人才培养 > 正文
中心2025届博士毕业论文选摘

国家权力嬗变与德黑兰城市空间重构(1868-2005)

世界史专业 博士研究生 杨晨颖

指导老师 冀开运 教授

要:城市不仅是权力的容器,亦是历史主体持续对话的媒介,其空间的褶皱中始终蕴含着变革的潜能。1868-2005年间,德黑兰从一个小镇蜕变为现代化大都市,城市空间由传统到现代、保守到开放的深刻转型,本质上是国家权力与城市社会在物质空间层面的动态博弈。本文主要考察国家权力主导下德黑兰空间变迁,并分析社会力量对城市空间的影响,揭示城市社会、城市空间与国家权力之间的复杂交互关系。

本文由绪论、正文四个章节和结语三部分组成。

绪论部分主要说明本研究的选题缘由与意义;对选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梳理、总结并评述;对研究的主要方法与相关概念进行说明与界定;最后指出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第一章聚焦恺加王朝纳赛尔丁沙赫现代化改革与波斯立宪革命引发的空间转型。20世纪,伊朗正处于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德黑兰作为首都,其变革历程尤为深刻。自纳赛尔丁沙赫统治时期起,德黑兰的城市面貌与建筑格局开始发生颠覆性变化。与此同时,纳赛尔丁沙赫的现代化城市规划与改造政策也催生了永久的南北两极格局。在市政管理体系的构建与发展方面,德黑兰经历了从早期的埃特萨比耶哈到后来的巴拉迪耶市政管理机构的不断探索与进步,为后来市政当局独立性与自主性的不断增强奠定基础,并进一步影响着城市规划与建设方向。最后,第一章注该时期主要政治公共空间——清真寺和巴扎,不仅阐明清真寺等公共场所成为超越社区界限、面向全体公众的公共空间,还揭示伊朗传统城市社会结构正在瓦解。

第二章研究礼萨汗统治时期现代化首都面貌的塑造和1941-1953年间政治公共空间转型。在礼萨汗的统治下,德黑兰实现了从传统城市向现代城市的转变,城市空间布局呈现出南部与北部、新兴区域与陈旧地带、传统元素与现代风貌的鲜明对照。作为国家发展与城市规划中的主导力量,礼萨汗通过拆除旧城衰败区域、拓展城市边界、建造现代化建筑与仿欧风格宫殿、引入全新道路系统、改造传统建筑风格等方式来打造一个符合其宏伟愿景的现代化首都。与此同时,伴随着传统社会结构和空间秩序的衰落,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开始在德黑兰兴起,推动着新兴城市空间的涌现。礼萨汗的城市政策与现代中产阶级的兴起导致南北空间分化现象进一步加剧。礼萨汗退位后的12年间,政治公共空间在相对高度活跃的社会政治环境下经历明显转型,北部街道广场取代老城区宗教场所成为民众抗议集会的主要空间。

第三章解析1953-1979年间,技术官僚体系与底层移民群体空间博弈背景下德黑兰大都市区的形成,并探讨伊斯兰革命期间的社会变革与公共空间的转变。在穆罕默德-礼萨·巴列维的领导下,德黑兰经历了现代化、工业化与城市化的迅猛推进,石油经济蓬勃发展,城市人口急剧膨胀。然而,飞速地增长并非伴随着有效的规划与管理,导致一系列城市发展困境的出现。国家主导的城市规划与决策往往忽视了社会底层和贫困移民的诉求,后者因无法负担城市正规住房,自发地定居在城市边缘地带,推动了大都市区的形成。以国王、政客和城市规划建筑师为代表的向心力和以城市贫民、移民为代表的离心力交织碰撞,共同塑造了大都市区的空间形态。空间层面,除了大都市区的形成,南北格局也已成型,标志着伊朗传统以社区为联结的社会架构彻底瓦解。城市贫民和移民不仅是大都市区的塑造者,还是伊斯兰革命期间公共领域的主动争夺者。在伊斯兰革命中,城市贫民和移民与广大社会阶层一同在街道和广场等公共空间推翻了巴列维政权,实现了政治权力的更迭。

第四章审视伊斯兰共和国成立以来,德黑兰在伊斯兰理想与现代性诉求的撕裂中展现出的城市空间韧性。革命后,新政权致力于实现社会公正,通过调整土地和住房政策来满足民众的基本生活需求,促进社会贫困群体更好地融入城市社会空间。与此同时,随着政府推动社会的伊斯兰化进程,城市空间被改造为遵守伊斯兰道德规范的场所,城市象征性景观亦发生巨大变迁。两伊战争后,在更加开放和务实的政策下,德黑兰经历了一定程度的城市更新。城市北部涌现了一批现代化建筑,相对贫困的南部区域也得到了相应的建设与发展。后革命时代,尽管政府对公共空间实施严格的管控措施,但街头艺术和书展的兴起代表着民众在公共领域持续寻求话语权的坚持与努力。尽管伊斯兰政府努力摆脱西方影响,并试图构建一种基于伊斯兰原则的新兴城市规划体系,但这仅仅停留在言辞层面,而非实践层面。伊斯兰发展模式下的德黑兰发展依然面临诸多挑战。

结语部分主要分析德黑兰城市空间重构的主要特征及其背后的动力机制,并提出关于迁都问题的思考。第一,1868-2005年间,国家权力在塑造城市空间上占据主导地位。通过实施大规模的城市规划项目与政策,深刻影响了城市功能定位与居民生活方式;第二,德黑兰城市空间呈现出二元性特征,这种二元性主要体现在南北格局与城市的核心—边缘性特征上,二元性特征从空间维度印证了德黑兰社会内部的不平等与分化现象;第三,城市社会、城市空间与国家权力之间存在复杂而深刻的动态交互关系,德黑兰城市空间是以国家为代表的自上而下和以民众为代表的自下而上两种力量之间持续角力的产物。最后,结语部分探讨德黑兰迁都困境,该议题屡次被提出,但由于成本高昂等原因,短期内难以实施。当前,德黑兰已在城市多元一体发展、环境卫生管理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显示出伊朗在首都治理与发展方面的经验与努力,德黑兰仍有望在未来数十年内继续作为国家主导性特大城市存在。

关键词:德黑兰;城市空间;国家权力;城市社会




上一篇: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