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外伊朗学研究 > 正文
中国伊朗史研究的先驱和杰出专家:孙培良先生

19 49 年 2 月 , 孙培良教授到女师学院任教 。从 19 50 年西南师范学院成立 , 直到 1987年 11 月他去世 , 他的整个后半生都在西南师范大学(西南大学)度过 , 他的重要学术论著也在这 里写成 。 1931 年 孙培良在北平国立师范学校毕业 。1978 年 , 孙培良出席中国社科 院在天津召开的社科规划会议 , 表示愿承担编写伊朗史的任务 , 返校后即着手写作 。在这期间 , 他还为 《外国历史名人传》撰写了居鲁士、 大流士和摩尼的传记 ; 为《中国大百科全书》撰写了伊朗古代中世纪史的 16 个条目 , 并审阅校订伊朗史全部词条 ; 为《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文版编译了叙利亚、 巴勒斯坦历史词条 。 同时 , 他年年发表论文 , 有时一年 2 至 3 篇 , 如《丝绸之路概述》 ( 《 陕 西 师 范 大 学 学 报》 , 19 78 年 3期 ) , 《摩尼教及其东西传播》( 《西南师范学院学报》 , 1 979 年 4 期) , 《中世纪的巴格达》( 《世界历史》 , 1980 年 1 期) , 《关于马兹达克》( 《世界历史》 , 1982 年 2 期) , 《摩尼和摩尼教》( 《西南师范学院学报》 , 198 2 年 2 期) , 《祆教杂记》( 《世界中世纪史学术论文集》 , 青海人民出版社 , 1982 年) , 《中国画法 的西渐和伊朗 细画》( 《西南师范学院学报》 , 198 4 年 3 期) , 《 〈山海经〉 拾证》( 《文史 集林》第 一辑 , 1985 年) , 《斯基泰贸易之路和古代中亚的传说》( 《中外关系史论丛》 , 第一辑 , 世界知识出版社 , 198 5 年) ,《萨珊 朝伊 朗述略》( 《西 南师范 大学 学报》 ,1986 年 2 期) 。198 7 年孙培良去世 , 199 5 年他的专著《萨珊朝伊朗史 》出版(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

孙培良最后十年( 1977 ~ 1 987) 的学术活动涉及中西交通史 , 中亚 、 西亚史 , 但集中在伊朗古代史 。 在这十年中 , 他已重病缠身 , 多次入院治疗 , 但在住院期间 , 他也没有停止读书和思索 。《萨珊朝伊朗史》的初稿 , 在 1984 年春已经写成 。历史科学 , 既不是基于假设的推论 , 更不是无根据的想象和臆说 , 它是建立在坚实的史实基础上的科学 。把握历史资料是历史研究的基础工作和必要条件。 但古代史 、 特别是外国古代史的史料十分缺乏 , 就伊朗萨珊朝而论 , 用文字记载的史书并未流传下来 , 其末王伊嗣侯在位时( 632 ~ 637 ~ 651 年) 完成的帕勒维文( 中古波斯语) 的《 君主书》 , 8 世纪中叶 ,伊本·穆克发( ~ 77 5 年) 将它译成了阿拉伯文 , 不幸此书原本和阿文译本均早已失传 , 其内容只能从以后阿拉伯文 著述中略知梗概 。研究萨珊朝历史 , 除了利用这些梗概内容外 ,就只有利用其他各种文字的资料 , 例如叙利亚文 、 阿美尼亚文 、 阿拉伯文 、 希腊文 、 拉丁文以及中文等有关著作 , 当然 , 更重要的还要利用石刻铭文和各种考古资料 。 要从各种文字著作中钩稽史料 , 考证比较 , 鉴别真伪 , 这就要求史学工作者 , 在治学方法上必须重视考据 , 在学识修养上必须贯通中西 。孙培良继承了近代学者重视考据、 贯通中西的治学传统 。 在他的论著中 , 广泛征引中外文献和考古资料 , 综合比较 , 最后定论 。他的论著都有丰富的注释 。如《中国画法的西渐和伊朗细画》 , 全文仅 14 700 字 , 3 7 个自然段 , 就有插图 10 幅 , 注释 47 条 。又如《萨珊朝伊朗史 》 , 全书正文 9 章 10 多万字 , 主要参考书目就有 112 种 , 有注释 647 条 , 最多的第六章 126条 , 最少的第三章 4 3 条 , 平均每章 72 条 。他的论著与时下某些作品的浮泛肤浅形成鲜明对照 , 给人以深刻性和厚重感 !《丝绸之路概述》和《斯基泰贸易之路和古代中亚的传说》 , 是论证中西两条古代交通线的文章。 丝绸之路的开辟以张骞通西域( 公元前 138 ~ 12 6 年) 为标志 , 是在公元前 2 世纪 。斯基泰贸易 之路的开辟 , 则在此以 前几个世纪 。 公元前 8 世纪 , 斯基泰人从中亚西徙南俄草原 , 公元前 7 至 4 世纪是其最强盛时期 , 他们控制了欧亚草原从西到东的通路从事黄金贸易 , 孙培良说 : “ 这条路可以称为黄金之路 。 ”这两篇文章都利用了西方古典和近代著述 , 更充分利用了我国古代典籍和史传。 用这些著作的材料及近人的研究成果 , 对涉及这条商路的秃头人 、 独目人 、 守护黄金的格立芬 、 北风之乡的烈风山、 风穴 、 北风以外的人等等古代中亚传说进行了探究 , 论证了这条商路及其贸易 。孙培良通过考证绘制了以前少见的这两条商路的地图。 孙培良的学识由此可见 。要利用中外文献 , 必须有深厚的外文和中国古文 功底 。 孙培 良的外文 水平如 何 , 从他“ 审阅校订《中国大百科全书》伊朗史各条的意见” 的有关内容可以判断 , 现摘抄如下 :二 、译 名问 题不 少 , 愚意 专名 的翻 译 , 应 考虑以下几点 :1 .名从主人 。 有关各民族 、各国之 专名 , 一般应以其本 民族 、 本国之 通称为 准 , 不 宜采用 其他国 家所用 的 改 变字 形 的 写 法 。 例 如 萨 珊 王Khusra u , khusro 系 据 波斯 文的写 法 , 故译 为“ 胡斯洛” , 而 时下 一般 出版 物中时或 用“ 科 斯洛 埃斯” , 那是根据希腊文 C hosr oes 的写法 , “ -es ” 是希腊文附加的后缀 , 不宜 译出 。 同 理 , 帕 提亚国 家的创立者是 Arsa k( 波斯文的 写法 ) , 今 译 “ 阿尔萨克” , 我国古籍称其国为“ 安 息” , 正 是此字 , “ 息”读入 声( 以 k 收 声) , 恰 恰 相 符 , 若 作“ 阿 尔 息斯” , 那就是依据希腊 写法 Arsac es , 反倒不 是“ 安息” 了。2 .王朝名称一般以王朝建立 者或其祖 先之名为名 , 西文例于 其创 立者 或祖 先之 名 之后 附以后缀 -i d , -i an , 用 为 形容 词 , 或 更以 复 数 , 作 为名词 , 此缘西 文造 词法 规律 , 至汉 语则 无 前缀 、后缀 , 故不应 在汉译 名词 后再将 -i d 等译 出 。 例如 S a ssani d 或 S assa ni a n dyn . 今只作“ 萨珊朝” , Saf i为 S a f a wi d d yn . 之祖先 , 今只译“ 萨非朝” , 这 是正确的 。 然一 般出 版物 中间 有将此译 为“ 萨法 维王朝” 或“ 萨法威王朝” , 那就 是将附加 的后缀乃至后缀前的改变了的元音 统统译 出了。 这种译法虽忠实 于那 个形容词的音 , 却是使不识西文的读者不易知道 那个王朝命名的由来 了 。 诸如此类的译名很不少 , 不一一举例 。总之 , 世界 史上 人地 名 翻译 在目 前 出版物中相当杂乱 , 求其 统一 , 问题 又相 当 复杂 , 当 然这还 是一个正确的方向 。 考 虑到大百科全书出版后在群 众中 乃至 学术 界有 其重 要 的影 响 , 现在应至少 遵循 两个 原则 , 即 名从 主人 与 译音 用字务求符合原语 , 努力 标准化 , 以期能有指 导作用 。 在眼下 完全 依照 原 则使用和 制 定译 名 , 自然有 相当困 难 。能把握外文在语音造词方面的区别及其与汉语的差异 , 这是一般粗通外语及对汉语知之不深的人所做不到的 。孙培良精通英语 , 还通晓法、 德 、 日文 , 为了研究伊朗史 , 晚年还自学了波斯文 。他多次说 : “ 掌握一门外语是不够的 ! ”孙培良熟知中国古籍 , 他征引的汉文古籍史料 , 和一般不掌握外文的作者不同 , 除有后代国内学者的见解 , 还有国际汉学家的论断 。

坚持唯物史观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 对马克思主义的掌握程度和运用水平将决定一个学者的成就大小 。早在 30 年代 , 孙培良就自学马克思著作 。解放初 , 他讲过政治课 。 以后他结合教学科研不断自学 , 作过读书笔记 。孙 培 良坚持用 唯物史观 鉴别历 史文献 。如谈 到萨珊朝的《 君主书》 时 , 他指出 : “ 实际上 , 它是根据口头传说写的一部历史 , 叙事从远古伊朗最初一王开始 , 直到萨珊朝末叶 , 内容是传说 、 神话与史实杂糅 。因为萨珊朝波斯人写历史的目的并不在研究和分析史实以探讨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 , 他们只是要以祆教的信条教导君主 和统治阶级保 证教 、 反对邪教 , 教导人民安守阶级本分 , 绝对忠于国王 , 遵守法律和秩序 , 他们写历史的目的在于劝导和告诫 。 它不受客观推理的限制 。它听凭想象的创造和渲染 , 以求得到更富感染力的效果。因此 , 神话 、 寓言 、 民间的迷信在他们笔下比比皆是 。 尽管如此 , 研究前伊斯兰时期的伊朗历史还是靠上述的《君主书》提供了重要的线索和资料 。 ”孙培良运用唯物史观的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互关系的原理研究宗教问题 , 对祆教 、摩尼教 、 马兹达克教派的共性和特性 、 其兴衰更替的政治 、 经济 、 社会根源作了深刻揭示 。祆教信奉善恶相斗、 善终获胜的教条 , 崇拜象征善的圣火 , 在阿黑门尼朝时已流行于伊朗 , 但在整个阿黑门尼朝和安息朝时期在国家事务中并未起重大作用 。萨珊朝建立 , 祆教一跃而成为国教 , 原因在于国王要集世俗权力和精神权力于一身 , 用以加强统治 。 对此 , 孙培良引证了国王阿达希尔( 224 ~ 240) 的话 : “ 宗教和王权本是两弟兄 , 两者不能彼此分离 。宗教是王权的基础 , 王权保护宗教 。而王权没有基础 , 就要灭 亡 ; 而宗教没有 保护者 , 就要消失”。孙培良还指出 , 祆教之所以能成为国教 , 在于祆教的厚生信条 , 符合新王朝兴修水利 , 发展农业生产 , 豢养军队 , 保卫王权的需要 。祆教反对斋戒禁食 , 主张厚生 , 即要使生活富足 。它提出的理想生活是“ 成家立业 , 牲畜 、 妻室 、 子女都兴旺 , 旱地灌溉 , 洼地排水 ”。摩尼教系由摩尼吸收祆教 、 基督教 、 诺斯替派 、 佛教等思想材料在公元 3 世纪中叶创立的 。“ 摩尼不只自认为他自己是神所派遣的一个最后使者 , 他并且要建立一个包含一切现存宗教的教义、 不复受地区和国界限制而为世人普遍信奉的宗教 。实际上正是他的这种思想孙培良 : 《 审阅校订伊朗史各条的意见》 ( 《 中国大百科全书·伊朗史 》) , 1 9 85 . 1 2 . 1 8 , 现藏于西南师范大学历史系资料室。为沙卜尔一世( 240 ~ 27 0) 所欣赏 , 他的世界宗教适合沙卜尔缔造中央集权帝国的需要 。 ”摩尼宣扬的“ 二宗三际论” 教义 , “ 是极端的二元论神学和悲观的世界观 。 它在本质上反映伊朗奴隶制危机时期被压迫奴役的人民大众对现实的不满 。 当然 , 这种寄希望于虚幻的冥界天堂的宗教不可能给人民指出摆脱压迫和奴役的出路 。但在教人忍受冷酷现实的同时 , 它还指出一个消极对抗现实的原则 , 那就是对生产和生育概予否定 。 这一点确为摩尼教所独有 , 而也恰恰是这一点使得它不能长久见容于萨珊朝的统治者 。 ”在白赫兰二世时( 274 ~ 2 93) 终遭镇压 。 但摩尼教在一千多年内东西流布 、 特别是在下层群众之间传播 , 其原因在于“ 摩尼的教义视现实世界为罪恶之渊薮 , 给被压迫 、 受剥削劳苦大众以精神上慰藉” , 但“ 主要在于它 提倡群众相亲相恤 , 所在皆由同教结合成互助组织 , 这一点却是符合下层群众需要的 。 当然 , 仅有组织而无斗争 , 毕竟是不能消灭黑暗的”。5 世纪末兴起于伊朗 的马兹达克运动是农民和其他各被剥削阶级反封建奴役和剥削的运动 , 它是由以祆教僧侣马兹达克为首的马兹达克教派领导的 。马兹达克的说教深受摩尼教的影响 。 他和摩尼一样 , 都讲明暗二宗 ,明必胜暗 ; 都讲节欲苦行 , 仁慈待人 。 但在社会问题上 , 则一反摩尼对生产生育概予否定的消极态度 , 主张积极抗争 , 实现妇女和财产公有 , 平均分配 。“ 他把神学的说教变成了社会斗争的哲学和武器 , 把教团变成了宣传鼓动和进行革命斗争的组织。 ”他不仅团结了被压迫的广大群众 , 还利用统治阶级内部矛盾 , 得到了国王和部分大贵族的支 持 , 国 王柯瓦德( 486 ~ 4 96 , 498 ~ 531 ) 任命他为首相并主管国库和财政 。 他促使国王颁布了一些限制贵族特权、 禁止一夫多妻 、 征收贵族特别税以改善穷人处境的法令 。被马兹达克唤起的群众 , 则冲进特 权者 邸宅 , 抢走 妇女 和财 产 。 6 世纪初 , 马兹达克运动遭到镇压 , 马兹达克教派转入民间秘密传播 。对于中古作者所谴责的马兹达克派“ 公妻” , 孙培良特别给予了深刻的驳斥 , 他指出“ 那是曲解和诽谤。 妇女公有并非` 公妻' , 根 本 废 除 婚 姻 和 家庭 是不 可 能 的事 。 ”当时 , 贵族之家广置姬妾 , 穷苦的人鳏居一生 , 妇女一般处于奴隶地位 , 像牛羊一样用来交易 。“ 妇女公有” 是针对这一情况提出的 , “ 是说妇女不得为任何人所私有 。那是对贵族在后房囚禁妇女的抗议 。 ” 马兹达克要求解放妇女 。“他宣称每一个人都有娶一个妻子的权利 , 并主张每人只能有一个妻子 , 多的就应该让出去 。 ”

孙培良用唯物史观指导整个历史研究 , 他通过中外历史的比较研究 , 在弘扬中华文明方面 , 取得两大突破 : 一是儒家学说的西传 , 一是中国画法的西渐 。《孟子·梁惠王上》有孟子同梁惠王的一段对话 : “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人死则曰 : `非我也 , 岁也 。 '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 曰 : `非我也 , 兵也 。 ' 王无罪岁 , 斯天下之民至焉 。 梁惠王曰 : `寡人愿安承教 。 ' 孟子对曰 : `杀人以梃 , 与刃有以异乎·' 曰 : `无以异也 。 ' `以刃 、 与政有以异乎· ' 曰 : `无以异也 。 '曰 : `庖有肥肉 , 厩有肥 马 , 民有饥色 , 野有饿莩 , 此率兽而食人也 。兽相食 , 且人恶之 , 为民父母 , 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 , 恶在其为民父母也 。 仲尼曰 : 始作俑者 , 其无后乎 ! 为其象人而用之也 , 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 ! ' ”在一个荒年中 , 马兹达克和国王柯瓦德谈到人民遭受饥荒的严重情形 , 巧妙地劝导国王宣布凡囤积粮食不给饥民者应予处死 , 随后他就召集穷人分配了公仓中的粮食 , 也有一说认为饥民自己动手分了公仓中的粮食 。国外学者在探讨马兹达克思想的来源时 ,对上述 “ 巧妙地劝导国王” 的话作了考证 : 辛柯克斯( E . J . Si mc o x ) 认为 , 该劝导和孟子对梁惠王讲的话“ 很相像” , 并设想“ 由于中伊两国已有频繁的贸 易 , 孟子学 说当时已传 入波斯帝国。 ” 克利玛( O . Kli ma) 觉得马兹达克与柯瓦 德的对话同孟 子与梁惠王 的对话 ,“ 不只在文字形式上而且在内容细节上也都很相像 。 辛柯克斯的说法确实很有吸引力 。” 他只是觉 得“ 我 们关于第五世纪中伊两国的关系 , 所知甚少 , 所以未能遽予接受 。”摩迪 ( J . J . Mo di) 确信“ 马兹达克似乎从中国的孟子学到他的学说 。不过中国学说在传递过程中失掉了它的温和说理的特点 , 而马兹达克说教的 共 产 主 义 成 分 则 纯 粹 是 在 波 斯 添 加的 。 ”孙培良在引述上述观点时 , 针对克利玛的“ 我们关于第五世纪中伊两国的关系 , 所知甚少 ” 的说法 , 具体例举了当时两国的政治交往 。卑路斯王( 459 ~ 484) 两次遣使中国 : 461 年( 魏文成帝和平二年) 和 466 年( 魏献文帝天安元年 ) ; 柯 瓦 德 王 两 次 在 位 ( 488 ~ 49 6 , 4 98 ~531 ) , 共 4 1 年 , 从 5 17 年起 , 他屡次遣使北魏 ,神龟中( 518 ~ 519 , 魏明帝年号) “ 遣使上书贡物云 : `大国天子 , 天之所生 , 愿日出处常为汉中天子。波斯国王居和多( 柯瓦德 Ka v ad 之汉译 ) 千 万 敬拜' 。 自此 每 遣 使 朝 献”。

如此密切的政治关系 , 加上频繁的经贸往来 , 孟子学说传入波斯 , 当毋庸置疑 ! 事实上 , 汉代以来 , 中伊就有友好交往 !孙培良的《中国画法的西渐和伊朗细画》一文 , 系针对否定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而写。日本人羽田亨认为 : “ 西域发现的明显为中国艺术家画的绘画迄今不能上溯到唐以前 。 ”印人查亚·巴塔查利亚说 : “ 库木吐拉( Kumtu r a , 在库车西南) 代表了中国文化在丝绸之路西向进展的极限 。 ”在这篇文章中 , 孙培良以翔实丰富的文献考古资料 , 以具体 的绘画图像 , 以渊博的历史和绘画知识 , 对上述说法给予了驳斥 。孙培良以南北朝时期的记录和遗物断定在唐以前中国绘画已出现在新疆广大地域 , 远逾库木吐拉而到达和田与喀什地区 。到公元7 世纪中叶 , 中国艺术已经西逾帕米尔传入粟特( 其时 , 唐灭西突厥 , 波斯以东的中亚诸国归附唐朝) 。 公元 751 年以后 , 粟特逐渐纳入东哈里发国家势力范围 , 8 世纪末 , 伊斯兰神学反对描绘人像和一切有生命之物 , 但中国的绘画在社会上仍最被珍视 , 在 10 和 11 世纪中叶仍流行于中亚西部和 呼罗珊 。 13 世纪中叶 ,旭烈兀征服伊朗和伊拉克 , 建立伊儿汗朝 。蒙古人喜爱并提倡艺术 , 伊朗的艺术家因此得与高度发展的中国绘画接触 , 自若干世纪拜占廷影响下解放出来 。14 世纪末 , 帖木儿建立起一个从德里到大马士革 、 从咸海到波斯湾的大帝国 。 帖木儿喜爱艺术 , 特别欣赏中国画 , 伊朗细画更受中国影响 。 流传至今的撒马尔罕派绘画 , 有些几乎 完全临摹中国 画 。 16 世纪初 , 在塞非朝首都形成了大不里士画派 , 16 世纪后期 , 塞非朝新都伊斯法罕设立宫廷画院 ,这两派中的画家确实有些真正地 、 成功地掌握了中国绘画的精神和技巧 , 17 世纪中 , 阿拔斯二世 ( 1642 ~ 1667 ) 提倡西洋画 , 派人去罗马学习 , 伊朗绘画才出现了新的变化 。 限于篇幅 ,有关画风画法 及其特点的分析 , 不 能具体介绍 。这里将孙培良对本文的小结 , 抄录于下 :“ 中国画法 西渐 是从 来 未曾 有人 提 过的 一种说法 。 有的作者甚 至不愿 承认中国 绘画对 我国新疆内 多数地方 有 何影 响 。 其 根本 原 因 , 除主观上的偏执外 , 亦在于文献资料较少( 但并 非完全没有) , 以及所 知考古 资料不 足 。 现在随 着研究的逐步深 入和 新的 资料 发现 , 不 只 接近 喀什的土姆 宿克 有中 国画 风的 壁画 , 和田地区 且是所在都 可看 到印 度 、伊朗 与中 国成 分 相融 合的实例 。 喷治肯特壁画的发 现以及中 国和波斯史籍有关记 载证明中国画风 自隋唐以 来便在 河中和伊朗 东部 流行 。 因此 , 那种 以库 木 吐拉 为中国文化西传极限的说法 不攻自 破了 。 这里 自然涉 及如何理解画风传播的问题 。 事实 上 , 一种画风在传播过程中往往与不同的别画风接触而互相 影响 乃至 融合 , 例 如佛 教艺 术 的健 陀罗画风在东传过程中与波斯 画风相 接触而形成所谓印度 伊朗 式 , 以后 再东 传就 与中 国 画风 相接触而中国 化了 。 中 国 画法 的西 渐 亦复如是 。研究这些问题时 , 首先 要明确各 种画风 , 诸 如希腊化的、 印度的 、伊朗的 、中国的 等等 , 其各 自根本的 特征究 竟是 什么 , 其 间 区别 究竟 何 在 。 这些当 然需要作深入细致 的分析 和探究 。 至 于中国画法对 伊朗 细画 的影 响问 题 , 西方 作 者论 述甚多 , 都着 重在 十四 世纪 。 为世 界名 著《史 集》绘制插图的那些艺术家们力 求全面 学习和 运用中国 的画法 , 从而形成伊 朗绘画 的“ 革命” , 这自然使十四世纪成为伊朗绘画 史上最 被重视 的关键时 期 。 而 若论 中国 画 法的 真正“ 渗透” , 却 不能不说是 在贴 木尔 时代 以后 , 许 多优 秀 的中 国风的作品是在十六世纪出现的。 ”孙培良论证 , 中国的孟子学说在古代已传入波斯 , 并成了马兹达克派反剥削奴役斗争的理论武器 ; 中国的画法西渐 , 引起了伊朗绘画革命 。(杨群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