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心动态 > 正文
遇见中国丨伊朗青年学者艾森:用翻译作品为世界读懂中国架一座桥

因为向往,他们来到中国;因为梦想,他们选择留下。当外国人“遇见中国”,究竟会碰撞出怎么样的火花?环球资讯广播2022年特别策划“遇见中国”,听外国友人与中国的“对话”。

伊朗青年艾森来中国已有13年,如今是西南大学伊朗研究中心的外籍学者。在中国期间,他学习中医药,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哲学思想,翻译中国传统典籍,将一个真实的中国介绍给伊朗和全世界。今天,我们就一同走进艾森“遇见中国”的故事。

伊朗青年学者艾森

不久前,由艾森担任波斯文翻译的《论语》《老子》《孟子》等中国经典著作正式进入出版流程,年内将在伊朗发行。艾森说,去年3月,伊朗和中国签署了关于经典著作互译出版的备忘录,这几本经典著作翻译出版,便是源于这一人文交流合作项目。

艾森说:“以前伊朗很少把中国典籍直接从中文翻译成波斯文,都是从英语国家的角度来了解中国,我觉得这样不是很全面。(因为有的国家)可能戴着有色眼镜,还有的可能带有一些意识形态偏见,这不是真实的中国。真实的中国是,我作为常住在中国的伊朗人,把我能看到的介绍给伊朗人。”

在伊朗上大学的时候,艾森学的是计算机。但一直以来,中国和中国文化对他有着独特的吸引力,他利用闲暇时间阅读了很多中国传统经典著作,比如《道德经》。一次偶然的机会,艾森接触到了中医药,并被其魅力所深深吸引,于是决定远渡重洋来中国学习。

艾森喜爱中国传统文化,阅读了大量中国传统经典著作。

艾森说:“我的一个好朋友,他经历了一场车祸,受了很大的伤,左手基本上神经麻痹了。他当时看了很多医生,包括伊朗最有名的西医都没看好。后来有一天,他偶然经过一家针灸诊所,经过一个月的疗程,手慢慢恢复了,而且现在完全跟正常人一样。这件事情是在我最好的朋友身上发生的,而且我亲眼看到了效果,所以我觉得中医不仅是有效果,还很神奇。”

2009年,艾森来到上海中医药大学学习了一年中文。此后,他一边学习中医,一边继续学习中文。两年后,艾森转学到山东中医药大学继续攻读中医专业,直到博士毕业。

中医药蕴含着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和古代哲学思想,对于外国人来说,要真正掌握其中的要义不免有些困难,但艾森凭着对中医药的强烈兴趣和勤奋钻研,在学习的过程中似乎并没有遇到太大的难题。相反,他还总结摸索出了一套自己的学习方法。

艾森说:“中医博大精深,确实不是一个口号。一些基本的理论,比如‘阴阳五行’,不是说把那些概念记住了就掌握了,需要我们不断地去思考,包括在临床学习过程中不断探索。我现在对这些理念的想法和五年前也不一样,可能将来因为我了解得更多,我看的典籍更多,又会有所进步。”

艾森在学习中医

艾森认为,西医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可以解决很多中医无法解决的病症,而中医依靠完整的理论体系,也能够治愈很多令西医束手无策的难题,二者各有所长,彼此之间可以互补、和谐共生。这也正如世界不同文明之间的关系,既要“各美其美”,也要“美美与共”。

在中国学习的这些年,艾森也见证着中医药的不断发展,并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欢迎与认可。

艾森以中医药在伊朗的发展为例说:“2009年我来中国的时候,没有一所中医大学在伊朗卫生部名单里。如果不在名单里,即便获得博士学位也可能不被官方认可。但是现在不一样了,两年前开始,在伊朗,学西医的医生在考博士的时候,就有中医针灸专业这一项。另外,伊朗医疗体系里,他们是认可中医的,而且他们也出台了一些伊朗国家标准的临床指南,这都是中医在伊朗的进步,13年的时间,发展特别明显。”

艾森见证着中医药在世界各国的传播和发展

由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钟爱,艾森还给自己树立了一个目标:让更多伊朗人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中国经典,并以此来推动伊中两国之间、伊斯兰文明和中华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因此,在中国学习和工作期间,他一直积极从事中国经典书籍的外译工作。

十多年来,他曾先后翻译了《大学》《中庸》《弟子规》等波斯文版中国古典著作,也不乏《神农本草经》《金匮要略》等中国古代医学论著。在艾森看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核心理念,也可以成为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难题的重要启示。

艾森说:“比如孟子提到的‘仁义’,不仅是在中国能用,我们把这些核心理念翻译到国外去,国外也照样能用,因为它所蕴含的理念是具有普世价值的。”

艾森期待,未来能涉猎更广泛领域书籍的翻译,为增进世界对中国的了解贡献智慧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