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6月15日人民日报海外版刊登了一则由西南大学伊朗籍专家艾森所撰题为《翻译经典 文明互鉴》的新闻,文章中专家艾森指出中国传统文化是“永不耗尽的黄金库”,应该通过翻译将这处宝藏介绍给伊朗。
艾森·杜思特穆罕默迪(英文名Ehsan Doostmohammadi),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伊朗籍专家,中国文化译研网(CCTSS)会员。专家艾森长期致力于中国传统医学和中国经典著作的波斯语译介工作,此前翻译过《中医舌诊》《中医脉诊》《中医内科学》以及《中药学》等中国传统医学著作,并且陆续出版过《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公众防护手册》《四书五经的名言》《濒湖脉学》《慈悲》《孟子》《中国古代智慧教义》(含《大学》《中庸》《弟子规》)等书。
中医针灸曾帮助艾森专家好友车祸后神经麻痹的左手痊愈,让他感受到了中医的神奇魅力,来到中国后艾森专家由计算机转向中医药研究,并先后辗转上海中医药大学及山东中医药大学学习汉语及医学,。2018年直到中医专业博士毕业后,进入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在伊朗研究中心工作至今。在此期间,进一步了解、研究和传播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专家艾森讲道:“中华传统文化对我来说,就像是(13世纪的波斯著名诗人)鲁米所说的‘永不耗尽的黄金库’”,中华文化典籍历史久远、底蕴深厚,他希望通过自己翻译中国传统文献的努力,能够把这处宝藏的一小部分介绍给伊朗人。在讲到翻译这些作品的重要性时,专家艾森指出文明互鉴离不开经典的翻译,中国传统文化及经典中蕴含的优秀思想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了有益启发,为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难题和挑战提供了重要借鉴。儒家思想的精华与伊斯兰教文化的某些理念是相通的,伊儒文明之间的共性,也能帮助伊朗民众理解和接受中华文化典籍。
最后,专家艾森也谈到了文化经典的翻译过程中仍然存在的困难,包括伊朗高校中文学习者专业人才储备方面来看;伊朗有关儒家、儒学的图书数量非常少,且基本是从其他语言翻译成波斯语的“二手翻译”;中华传统文化专有名词的波斯语对译标准尚未建立等。此外,专家艾森指出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伊朗汉学家、翻译家共同努力,中外译者与文化专家组成团队进行翻译合作也必不可少。并期待各种文明能在未来“美人之美”,交流互鉴、相互学习。(审稿人:罗庆昌,撰稿人:冀开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