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与伊朗文明互动趣谈》成功举办
2020年11月25日晚,西南大学崇德讲堂《中华文明与伊朗文明互动趣谈》在中心图书馆9楼成功举办。崇德讲堂是由西南大学中心图书馆举办的系列讲座,由图书馆每周邀请本校一位知名学者开讲。目的是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同时也为广大爱好者提供一个学习、交流的平台。
本周崇德讲堂由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西南大学伊朗研究中心主任,世界史专业地区国别史方向博士生导师,第八届中国中东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世界民族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伊朗友好协会理事、中国亚非学会第七届理事会理事冀开运教授主讲。讲座在中心图书馆9楼经典阅读沙龙举办,来自历史文化学院,外国语学院等多个学院的师生参与了本次讲座。
晚上七点,讲座在中心图书馆准时开始。冀开运教授一开始就紧扣主题为大家讲授了这次讲座的核心问题——中国与伊朗历史文化的共性。冀开运教授先简单的向大家介绍了伊朗相关历史知识,用大家耳熟能详的波斯地毯、大流士等作为引入,减少听众对于伊朗的陌生感。
冀开运教授将中国与伊朗历史文化的共性简单的总结为以下几点,首先两国都是历史文化悠久、文明基本没有中断的地区大国;其次都形成了多民族统一国家;再次两国都是古代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交往的历史舞台;此外两国根深蒂固的帝制传统与制度、政治文化相似;最后是近现代地缘政治形势相似,国运相同,现代化模式和动力相似。冀开运教授按照时间顺序,将中伊两国从古至今的相似性娓娓道来,深入浅出的为大家进行剖析和对比,内容涵盖地理、政治、经济与文化各个方面。
接下来,冀开运教授讲述了中伊文明交往的源远流长以及丝绸之路在中伊文明互动中的纽带作用。早在2000多年前的中国西汉时期,张骞出使西域,受到安息国王的隆重接待,留下了中伊友好交往的佳话。中国的丝绸由此远播世界,伊朗的葡萄、苜蓿、石榴等物产也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在此,冀教授着重介绍了法籍伊朗学者阿里•玛扎海里,他认为中国文化经丝绸之路传入波斯,并在波斯得到发展,因此波斯文化与中国文化具有可比性,具有选择性的相似性,波斯与中国一样是一种古老文化的代表。
随后,冀教授按照文明平等互学互鉴的理论,通过列举多个有趣的事例,讨论了历史上伊朗的物产、宗教、乐器对中国的影响。其一是菠菜的传入;其二是波斯乐器竖琴、塔布尔传入中国;其三是摩尼教与《水浒传》和大明国号来源的潜在联系;其四是琐罗亚斯德教的葬礼遗俗对藏族地区“天葬”习俗的影响;最后还提到了伊朗早期神话传说中的国王贾姆希德与中国神话中阎王爷的同源性。
本次讲座冀开运教授从文明的概念讲起,通过形象的类比厘清了中国与伊朗文明的相似性,引人深思。学术不能空谈,唯有脚踏实地。冀开运教授从兴趣出发,结合相关的历史知识紧扣主题,在轻松愉悦中完成论述,其教学方法对我们启发很大。听众对冀教授的精彩、热情的讲授表示衷心的感谢。通过此次讲座和交流,大家对于中国与伊朗的相关性有了全新的认识,对“伊朗文明”及其在近代以来的发展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在大家热烈地掌声中,崇德讲堂讲座也圆满的落下了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