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18日晚上7时,西北大学中东研究所的龙沛讲师受邀访问西南大学,并在该校成功举办了一场题为“‘自我’与‘他者’认知中的波斯历史书写与文化记忆”的学术座谈会。与会者包括中心冀开运教授、杜林泽副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亚洲学院波斯语专业于桂丽副教授,以及伊朗研究中心全体在读硕士研究生及博士研究生。
在讲座中,龙沛讲师首先对比了希腊罗马史学传统与波斯史诗传统中的波斯史叙事,前者作为西部伊朗世界的文化记忆,后者则构成了东部伊朗世界的文化记忆。他进一步探讨了波斯化世界的天下观念,以及罗马—伊朗—图兰认同的起源与流布,其中重点分析了Iran-Turan对立型认同范式的起源,以及波斯化世界的三种地域认同:Iran、Turan和Rum。龙沛讲师指出,伊朗历史上的两种文化边疆塑造着两种不同的历史记忆。阿姆河两侧孕育了伊朗—图兰对立型认同,塑造了《众王之书》传统中的东伊朗世界;而西部伊朗世界的文化记忆则主要由希腊罗马人保存,但这一记忆随着罗马帝国的基督教化、萨珊帝国世界观的中亚转向以及法里东名祖神话的诞生而逐渐消亡,对阿契美尼德旧疆的记忆也融入了法里东神话。
讲座中,龙沛讲师还就拜占庭—突厥联盟的地缘政治内涵进行了深入探讨,揭示了图尔与萨尔姆杀死伊拉治的历史事件背后的复杂关系。他提到,经过7-8世纪的伊斯兰征服,拜占庭帝国逐渐演变为以巴尔干和小亚细亚为核心地区、以希腊语人群为主体的“罗马国”。同时,由于拜占庭帝国的“罗马”认同具有跨族群属性,并与小亚细亚地区长期共处于同一认同空间之中,因此这一认同超越了宗教信仰和族裔血缘界限,为后来统治拜占庭帝国土地的伊斯兰世界诸王朝和帝国提供了“罗马帝国”的认同资源。
在谈到他者认知对波斯化世界族群认同塑造的限度时,龙沛讲师强调,伊朗沙赫尔(Eranshahr)的东部疆界通过图兰他者、西部疆界通过罗马他者得以塑造,现实政治反复强化身份边界和历史记忆,这有利于前现代伊朗民族认同的形成和巩固。同时,中亚突厥人接受“图兰”认同,小亚细亚突厥人接受“罗马”认同,这是波斯化世界历史记忆空间扩散的经典例证。然而,波斯化世界观没有将他者之外的“他者”进一步吸纳,使得“罗马”与“图兰”均只有与伊朗“相对”时才具有族群—地域认同意义。
讲座的最后部分,龙沛讲师分享了他对波斯史研究的启示。他认为,19世纪以来,希罗多德传统与阿契美尼德遗产的强势回归与大众知识塑造,导致了伊朗古史书写路径的单一化和他者化,从根本上导致了波斯帝国遗产与波斯—伊斯兰历史传统之间的深刻对立。因此,他呼吁伊朗人和中国伊朗史研究者应当努力发掘《众王之书》传统,将波斯—伊斯兰史料与希腊罗马史料置于同等重要的地位,以打破伊朗古史研究被古典学和近东考古学垄断的局面。
龙沛讲师的讲座内容深刻、见解独到,赢得了与会者的广泛赞誉和热烈讨论。此次讲座不仅加深了与会者对波斯历史书写与族群认同的理解,也为未来的学术交流与合作提供了宝贵的契机。与会者纷纷表示,龙沛讲师的讲座为他们打开了一个新的研究视角,对今后的学术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