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18日上午9时,北京外国语大学亚洲学院波斯语专业副教授于桂丽受邀访问西南大学,并在该校成功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学术座谈会。与会者包括中心冀开运教授、杜林泽副教授、外籍专家艾森,西北大学中东研究所讲师龙沛,以及伊朗研究中心全体在读硕士研究生及博士研究生。在讲座中,于桂丽副教授以其深厚的学术功底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围绕“故乡之音”、“丝路之音”和“同传之音”三大主题,深入浅出地展开了精彩的论述。
她通过讲述自己的求学经历,生动展示了中伊两国在文化交流方面的悠久历史和深厚渊源。于桂丽副教授不仅分享了她在波斯语学习和研究过程中的心得体会,还通过具体案例,阐述了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性和深远意义。值得一提的是,于桂丽副教授还特别提到了清代著名画谱《芥子园画谱》的翻译与教学工作。她指出,这部画谱不仅是中国传统艺术的瑰宝,也是中伊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通过对其进行翻译和教学,不仅能够促进两国艺术文化的交流与融合,还能够为更多的人提供了解和学习波斯语及伊朗文化的机会。
在此次讲座中,问答环节成为与会者深入交流与探讨的宝贵契机。以下是该环节中的几个亮点问题及其精彩解答:
一、如何通过绘画插图增加中国对伊朗艺术文化的了解?
针对这一问题,于桂丽副教授指出,绘画插图是跨越文化界限、直观展现艺术魅力的有效手段。她建议,可以通过选取伊朗经典艺术作品中的绘画插图,结合详细的文字解说,向中国读者展示伊朗艺术的独特韵味和深厚底蕴。同时,通过举办展览、出版画册等形式,让更多人有机会近距离感受伊朗艺术的魅力。
二、为什么伊朗的诗歌基调是悲伤的?
于桂丽副教授从多个角度解答了这一问题。她指出,首先,诗歌的本质在于表达情感,而悲伤作为人类情感的一种,自然会在诗歌中得到体现;其次,伊朗历史是一部被征服的历史,长期的战乱与动荡使得悲伤成为一种普遍的情感基调;此外,她还以《列王纪》为例,详细阐述了其创作历程中蕴含的悲伤情感。这部作品不仅记录了伊朗古代的历史事件,更深刻反映了人民对于和平与安宁的渴望。
三、波斯诗歌在当代伊朗的现状?
最后,于桂丽副教授分享了波斯诗歌在当代伊朗的现状。她表示,哈菲兹的诗歌作为伊朗的民族记忆,在当代仍然具有极高的地位。无论是街头巷尾还是学术殿堂,哈菲兹的诗歌都深受人们喜爱。同时,她也鼓励与会者关注当代波斯诗歌的发展动态,感受其与时俱进的生命力。
此次讲座不仅为与会者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中伊文化交流的平台,也激发了大家对于文明交流互鉴的深刻思考。与会学者纷纷表示,于桂丽副教授的讲座内容丰富、见解独到,对于推动中伊文化交流与合作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西南大学伊朗研究中心对于桂丽副教授的到访表示热烈欢迎,并感谢她为大家带来的这场学术盛宴。未来,中心将继续加强与国内外学术机构的交流与合作,为推动中伊文化交流与合作贡献更多的智慧和力量。